众力资讯网

《青岛货运服务:海铁联运量领跑运输,一站式物流通道再拓新程》

青岛货运服务:海铁联运量领跑运输,一站式物流通道再拓新程在“一带一路”倡议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叠加驱动下,青岛货运服务
青岛货运服务:海铁联运量领跑运输,一站式物流通道再拓新程

在“一带一路”倡议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叠加驱动下,青岛货运服务正以海铁联运为核心支点,构建起辐射全球的一站式物流通道。2025年,这座滨海城市以连续十年蝉联全国海铁联运量榜首的硬实力,成为我国物流降本增效的标杆样本。从内陆腹地到国际市场,青岛正以“前港后站、一体运作”的创新模式,重塑现代物流生态。

## 海铁联运:十年领跑的“黄金通道”

青岛海铁联运的地位,由一组数据清晰勾勒:2024年完成海铁联运量254.6万标箱,同比增长15.3%;2025年上半年以150.3万标箱的成绩稳居沿海港口首位,全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预计突破198万标箱。这一成绩的背后,是青岛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董家口至五莲铁路、前湾港区北岸铁路扩能改造等3个重点疏港铁路项目已进入规划建设阶段,建成后将彻底打通港口与铁路的“货运一公里”。

以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为例,这里拥有4条1050米长的海铁联运集装箱专用作业线,17万平方米的作业场地内,IGV无人驾驶车与桥吊协同作业,实现“近零碳”智慧物流。一列从河南发运的满载家具的列车驶入港区,集装箱通过快速通道直达码头,桥吊将其精确吊装至货轮,全程仅需2小时。这种“前港后站”模式,使青岛港腹地辐射范围扩展至沿黄九省,河南、陕西超半数出口货物选择从青岛出海。

## 政策赋能:从降本到提质的系统性变革

青岛货运服务的突破,离不开政策体系的有效设计。2024年,青岛市联合九部门出台《现代物流产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以结构性降本为核心路径。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的10亿元奖补资金,被精确投向青岛港海铁联运智慧堆场、多式联运“一单制”平台等项目。

“一单制”服务的推广,成为物流效率跃升的关键。通过山东港口物流集团“铁运达”平台,内陆企业可实时查询火车时刻、运价、联运动态,享受“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跨境便利。以郑州至青岛港的集装箱铁水联运线路为例,企业通关时间压缩20%,综合物流成本降低超15%。这种模式已从青岛至西安、乌鲁木齐等内陆枢纽,形成覆盖中亚、欧洲的12条国际班列线路。

## 通道拓展:构建“海陆空网”立体体系

青岛的物流野心不止于海铁联运。2025年初,平度至新疆阿拉山口的铁路货运线开通,标志着“鲁疆双向互济”通道正式打通。日本、韩国的汽车配件经威海港转运至平度西站,再通过中亚班列运往哈萨克斯坦,全程时效较传统海运缩短40%。与此同时,青岛国际道路运输系统(TIR)快线已实现“北达蒙俄、西联中亚、南通东盟”,2024年TIR车辆发运量同比增长300%,成为高附加值货物出口的新选择。

在特殊货物运输领域,青岛同样走在前列。针对风电设备、工程机械等超大件货物,青岛推出“一件事”联办服务,整合公路超限运输许可、临时车号牌核发等5个审批事项,实现“一窗受理、一站办结”。某风电企业通过该服务,将单件重达300吨的塔筒从青岛运至中亚,运输周期较以往缩短7天。

## 未来蓝图:打造全球供应链枢纽

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青岛正以物流枢纽建设为契机,谋划更宏大的物流版图。根据规划,到2026年,青岛将建成10个内陆港、100条海铁联运线路,形成“枢纽+通道+网”的现代物流体系。其中,上合示范区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将发挥核心作用,通过“班列+跨境电商”“班列+冷链物流”等新模式,推动中欧班列年开行量突破1000列。

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岛正探索“物流+产业”深度融合。在山西太原内陆港,青岛港联合当地制造企业打造“前港后厂”模式,光伏产品从生产线直通青岛港码头,出口埃及的时效从45天压缩至25天。这种供应链重构,不仅降低了企业库存成本,更让青岛成为沿黄流域产业升级的“出海门户”。

从黄岛站的桥吊林立,到中亚腹地的班列轰鸣,青岛货运服务正以海铁联运为纽带,编织起一张覆盖全球的物流网。当一艘艘巨轮载着“制造”驶向远方,这座城市用十年领跑的坚守,诠释了现代物流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的跨越。未来,随着RCEP深度实施与绿色低碳转型加速,青岛必将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占据更关键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