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从夏天到秋冬人体阳气逐渐内收,秋冬天气转凉的养生之道

秋冬转折,天气转凉,尊从天时,秋冬养生!!!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早有明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是秋冬养生的总纲

秋冬转折,天气转凉,尊从天时,秋冬养生!!!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早有明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是秋冬养生的总纲领。意思是,秋冬季节,自然界的阳气收敛,阴气渐盛,人体也应顺应这种变化,以收养、储备阴精为主,为来年春天的生发打下坚实基础。

下面从饮食和坐卧(起居)两个方面详细说明:

一、 饮食养生:滋阴润燥,温阳益气

秋冬天气转凉,空气干燥,中医称之为“燥邪”和“寒邪”当令。饮食上要围绕“润燥”和“保暖”两个核心。

1. 秋冬饮食核心原则:

· 秋季(重在“润肺防燥”):秋燥易伤肺,导致口干、咽干、皮肤干、咳嗽等。饮食应以 “滋阴润肺” 为主。

· 冬季(重在“补肾防寒”):冬气通于肾,寒邪易伤阳气。饮食应以 “温阳补肾” 为主,同时继续 “滋阴” ,使阴阳平衡。

2. 推荐食物:

· 滋阴润燥之品:

· 蔬菜水果:梨(可蒸熟吃,润燥效果更佳)、银耳、百合、荸荠、莲藕、山药、白萝卜、甘蔗。

· 坚果及其他:芝麻、核桃、蜂蜜。

· 温阳益气之品:

· 肉类:羊肉(冬季温补首选)、牛肉、鸡肉、虾。

· 蔬菜香料:韭菜、洋葱、大蒜、生姜、大葱、肉桂。

· 其他:枸杞、桂圆、大枣。

3. 经典食疗方/饮食习惯:

· 多喝粥羹:粥能生津,易消化,是秋冬最佳食品。

· 百合银耳粥:滋阴润肺,适合秋季。

· 山药粥:健脾益肺补肾,四季皆宜,秋冬尤佳。

· 羊肉萝卜汤:温中暖下,补益气血,冬季驱寒佳品。

· 八宝粥:健脾养胃,益气补肾。

· 适当进补:民间有“冬令进补,来年打虎”的说法。体质虚弱者可在冬季适当服用一些滋补品,如阿胶(补血滋阴)、人参(大补元气),但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虚不受补”。

· 少食生冷:秋冬人体阳气内收,脾胃功能相对较弱,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生食海鲜)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痛。

二、 坐卧起居养生: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起居作息是养生的关键环节,目的是为了养护人体的阳气和阴精。

1. 睡眠(卧)—— 顺应天时,收藏阴精

· 《内经》指导:“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 秋季:要早睡早起,以顺应阳气的收敛,避免秋燥伤身。

· 冬季:要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这样做是为了躲避严寒,养护人体的阳气,同时有利于阴精的积蓄。

· 保证充足睡眠:黑夜属阴,睡眠是养阴最好的方式。秋冬保证充足的睡眠,就是最好的“养阴”药。

2. 日常起居(坐)—— 防寒保暖,动静有度

· 保暖为先,尤其关键部位:

· 头颈部:“头为诸阳之会”,风寒邪气易从此处入侵。出门戴帽、围巾至关重要。

· 腰腹部:后腰是肾之府,腹部是脾胃所在,此处受凉易伤肾阳和脾阳,导致腰酸、腹泻。可常穿背心,睡前用热水泡脚。

· 足部:“寒从脚起”,足部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最易受寒。应穿保暖的鞋袜,坚持每晚用温水泡脚(可加少许生姜或艾叶),至身体微微出汗,能有效驱寒,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

· 适度运动,不宜大汗:

· 秋冬运动应选择温和的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

· 遵循“无泄皮肤”的原则,即运动到身体微微发热、尚未大汗淋漓的程度即可。因为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过度出汗会耗伤人体的阳气和津液。

· 情绪安宁,收敛神气:

· 秋冬景象萧条,人容易产生悲秋、抑郁的情绪。中医认为“悲则气消”,不良情绪会耗伤正气。

· 应保持内心平静、乐观,多晒太阳,避免大喜大悲,使神志内收,以适应秋收冬藏的规律。

总结要点:

方面 秋季重点 冬季重点 共同原则

饮食 滋阴润肺 (梨、银耳、百合) 温阳补肾 (羊肉、核桃、枸杞) 少食生冷,多喝热粥

起居 早卧早起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保证充足睡眠以养阴

行为 防秋燥,缓秋悲 防严寒,重保暖 (头、背、足) 适度运动,避免大汗

遵循以上这些源自中医智慧的观点,就能帮助您更好地适应秋冬季节的变化,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