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35元面包吃的是面粉,还是身份焦虑?

35元一个面包被疯抢,你想像得到吗?而且主角还是年轻人。见过平价鸡蛋被大爷大妈排队疯抢,倒是第一次见年轻人抢价格不是一般

35元一个面包被疯抢,你想像得到吗?而且主角还是年轻人。见过平价鸡蛋被大爷大妈排队疯抢,倒是第一次见年轻人抢价格不是一般高却普通烘焙店的碱水包。

究其原因,抢的不是面包,而是打卡的道具,人群划分的标签,以及个人自媒体帐号的流量密码。也可能是我们见证的又一次“秋天里的第一奶茶”式的营销推手事件。

这看似荒诞的消费行为,反映出当代人在消费分层与情绪价值之间的矛盾:一边是“月薪三千牛马命”,一边是“35元面包打卡玩”,而这个面包早已不是食物,而是一种社交货币、一种身份认同的符号。但问题来了:我们是在消费生活,还是在被生活消费?

情绪价值的消费自然有其存在的原因。但若想将其作为是阶层划分的工具,或者作为精神空洞的方式,既不可取,也不能达到。健康的生活理念,应基于对自身需求清醒认识之上,而非迎合他人的目光。

之所以说面包贵价,是相比于同品质的其他面包而言,并非绝对的贵价,而是大多数初入职场的工薪阶层可以承受的。在消费的时候,能带来短暂的阶层跃迁幻觉,就如精神创可贴一般,本质却是“精致究”。商家深谙此道,把面包消费包装成高等阶层的生活标签,给消费者一个临时的情绪出口。

这种行为也是社会鄙视链的产生土壤。这次是35元一个普通面包,下次是108一份普通咖啡,下下次可能是1800的其他商品……费用高的鄙视费用低的,表面上是轻奢生活,实际上是一戳就破的高端生活肥皂泡。

回看历史,每个年代都有年代的身份符号,用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80年代穿喇叭裤是叛逆,90年代用大哥大是成功,00年代开宝马是地位。但年代在变,内核不变,通过标签划分人群,物质被作为阶层区分的隐喻,这是与社会主义文明倡导的精神与背道而驰的。

而这些行为,也是资本乐见其成的,资本鼓吹消费主义,制造稀缺,虚空造价,向人的欲望之火上浇油,以掠取高额利润。

想打破这种通过消费外物来获得好生活的幻觉,应该重建消费的主体性。消费即消费,不是身份的标签,也不是自我价值的显示。自我价值的真正体现,是应该是精神上,工作上,生活上的成就。

当人生不需要通过外物向世界证明自己价值,才是真正的自由。毕竟,真正的体面,从来不在价签上,而在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与世界相处的姿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