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纪录电影《喜马拉雅的种子》,致敬植物学家们的雪域耕耘

在喜马拉雅山脉的皱痕里,每一粒种子都藏匿着生命的密码,每一株植物都诉说着生存的智慧。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师生创作、上电

在喜马拉雅山脉的皱痕里,每一粒种子都藏匿着生命的密码,每一株植物都诉说着生存的智慧。

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师生创作、上电影业(上海)有限公司出品的大型科学探索纪录电影《喜马拉雅的种子》(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以超高清的壮美画面,带领观众穿越地球第三极的垂直生命带,见证青藏高原植物的演化奇迹。这部由中国植物学领域的代表性科学家与专业电影人共同打造的影像史诗,不仅是对自然生命的礼赞,更是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完美交融。

洪德元院士:以科学之眼,致敬自然之力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洪德元的名字在植物学界如雷贯耳。他是《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的主编,也是这部纪录电影的特别顾问。在影片筹备之初,洪德元院士便欣然接受采访,以严谨的学术视角为影片奠定了科学基调。

洪德元院士

在他看来:“泛喜马拉雅地区,从尼泊尔的东南角,海拔只有50米,到我们两国交界的珠穆朗玛峰,那个直线距离大概不到200公里,那么短的距离,高差是那么大。低海拔地区,还有很多是热带的东西。然后就到亚热带,然后到温带、寒温带到冻土层。这个植被的变化垂直带非常得明显,这是最最完整的一个垂直带。世界上别的地方没有。”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滋养出青藏高原许多独特的物种,为科学家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电影同名科普图书的序言中,洪院士深情写道:“科学看似高深莫测,实际上就在一棵树、一朵花、一颗种子中间。”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喜马拉雅的种子》的创作理念。影片从小小的种子切入,展现了雪兔子、塔黄、绿绒蒿等二十余种青藏高原植物的生存策略,洪院士对此尤为赞赏:“无论壮美的高山大河,还是一粒细如尘埃的种子,都在创作者的视野之中,而且同等重要,这是对自然的致敬。”

报春花

更令人动容的是,洪德元院士为图书撰写序言时,以近乎苛刻的严谨反复修改,力求让文字既通俗易懂,又不失科学深度。他认为:“青藏高原的植物多样性丰富但又很脆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的团队不仅用一部影片、一本书去介绍生长在青藏高原的植物,而且通过极具高原特色的植物生态特征,探寻其生存和演化的规律。”这份对科学与科普的使命感,正是《喜马拉雅的种子》得以诞生的精神内核。

张宪春研究员:跨越学科的桥梁,守护科学的纯粹

如果说洪德元院士为影片注入了灵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暨国家植物园研究员张宪春则是连接科学与艺术的坚实桥梁。作为电影的科学总顾问,他几乎参与了制作的全流程:从学术指导、脚本审阅甚至到英文、拉丁文译名的校对,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张宪春研究员

在蕨类植物的拍摄现场,张宪春随组同行,耐心地给摄制组工作人员科普,介绍植物的品种和特性。不仅如此,在给电影的同名书籍审稿过程中,他还亲自联系国外的植物学家,确认了长喙虻与紫花象牙参协同进化等许多科学细节。他觉得:“无论是电影还是科普图书,呈现出来的科学内容都应忠于已知事实,并对未知领域保持审慎的诠释。”这种对严谨性的极致追求,为影片的科学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宪春认为:《喜马拉雅的种子》在传统分类学的基础上,将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生存智慧与人文故事融为一体。这正是他作为科学审定者的追求——让知识走出实验室,成为公众探索自然的窗口。影片中关于垫状植物“抱团取暖”、大花黄牡丹在午后花冠闭合等生动叙事,皆源自他与创作团队的反复论证。

方震东研究员

方震东研究员:扎根高原的守护者,生命的播种人

在香格里拉大雪山的高山流石滩,植物学家方震东蹲下身,轻轻抚摸一株塔黄的叶片。八年前,他亲手将种子撒向这片苦寒之地,如今仅存的一片幼苗,成了他心中最柔软的牵挂。

作为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的负责人,方震东不仅是电影的受访者,更是摄制组的“野外向导”,为了协助摄制组找到适合的拍摄植物,他驱车几百公司带路,并逐一介绍拍摄的植物,“今天看到有一株长得特别大的,有9片叶子,估计是明年才能开花。这也说明了我们高山植物生长的不容易,生长缓慢,塔黄从一颗种子到要开花,可能需要9到10年的时间。”他的讲述被完整收录进影片,成为科学叙事中最动人的篇章之一。

与植物一样,植物学家大都默默无闻,他们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常年累月奔波于丛林险峰、山川大河之间,以其毕生所学,为我们认知的世界,埋下看不见的根脉。

科学与艺术的共生:种子的力量,文明的延续

《喜马拉雅的种子》不仅是一部纪录电影,更是一场跨越学科与文化的对话。影片中,青稞的种子孕育了藏地文明,藏木香的种子随风散作信仰的香火,而巨柏的种子则在科学家的呵护下重归雅鲁藏布江畔。这些故事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坚守与创作团队的匠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文明存续的火种。影片以种子为隐喻,串联起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主题,这部凝结着科学智慧与艺术情怀的作品,将成为献给雪域高原的深情赞歌。

当银幕上绽放出绿绒蒿的艳丽花朵,当镜头掠过滇金丝猴咀嚼松萝的静谧画面,观众将深切感受到——在喜马拉雅,生命的脆弱与坚韧、科学与诗意、过去与未来,早已融为一体。而这,正是《喜马拉雅的种子》想要传递的终极答案:每一粒微小的种子,都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未来的希望。

影片同名科普图书《喜马拉雅的种子》(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聚焦青藏高原珍稀的野生植物资源、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科学家精神,该书入选了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以纪录电影及同名图书《喜马拉雅的种子》、三集科学探索纪录片《第三极之植物王国》的内容为基础,在新媒体时代搭建的多语种图书、短视频与影视互动的国际传播矩阵,获得第二届国际传播“丝路奖”最佳创新奖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