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石药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公司执行董事潘卫东近日收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因其涉及内幕交易行为被处以500万元罚款。

这起内幕交易事件发生于2023年12月,涉资近1亿元。而当时的石药集团,正经历近十年来首次营收净利双降的转型阵痛期。
近亿元交易的违规路径
这起内幕交易事件的核心,始于2023年12月8日石药集团全资附属公司恩必普发布的一则增持计划。该计划称,恩必普拟在六个月内增持石药创新股份,上限不超过一亿元。
然而,中国证监会的调查揭示了此次增持背后不为人知的内幕。在增持计划公布前,作为时任石药创新董事长并牵头该重组交易的潘卫东,不晚于2023年12月5日就已知悉此项内幕信息。
利用这一信息优势,潘卫东在2023年12月8日至12月20日期间,利用恩必普的证券账户累计买入石药创新274.258万股,买入金额高达9998.88万元,几乎用满了公告中提及的一亿元增持上限。
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的处罚决定书还指出,潘卫东在调查中存在“躲避推脱等不配合执法人员询问”的情形,这一情节进一步加重了其行为的违规性质。
辞职与交易终止
中国证监会经调查认定,潘卫东的上述行为违反了《证券法》有关规定,构成了内幕交易。因此,证监会责令其依法处理非法持有的证券,并处以500万元罚款。
与此事件相关的重组交易已发生重大变化。
一方面,潘卫东已于2024年9月23日辞去石药创新董事长职务。
另一方面,石药创新在2025年4月28日发布公告称,该重组交易已终止,最终未能落实完成。
2025年11月3日石药集团在公告中表示,公司业务运作正常,上述处罚事宜预期不会对集团整体业务运作造成负面影响。
截至公告日期,石药集团通过恩必普及另一全资子公司合计持有石药创新约74.66%的股份。
业绩困境
这起内幕交易事件曝光之际,石药集团正面临着显著的业绩压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132.73亿元,同比减少18.5%;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25.48亿元,同比减少15.6%。
业绩下滑的趋势在2025年第三季度进一步加剧。根据中金公司的报告,石药集团第三季度收入64.02亿元,按年跌17.8%;净利润仅为7.58亿元,按年大跌50.4%。
而从整个2025年前三季度来看,石药集团收入226.86亿元,按年跌4.9%;净利润为37.78亿元,按年跌15.9%。
更为严峻的是,石药集团此前已发出盈警,预计2025年前三季股东应占溢利将较去年同期的44.946亿元减少约16%。
努力与挑战
面对业绩下滑,石药集团正积极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寻求创新转型。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达26.83亿元,占成药收入比重高达26.2%。
然而,高额的研发投入尚未能有效转化为业绩回报。尽管石药集团在研创新药项目超过200个,但目前仅有12款产品递交上市申请,进入Ⅲ期临床以上阶段的创新药不足5款。
与此同时,石药集团的毛利率已连续五年下降,从2020年的72.3%降至2025年中期的65.6%。有分析指出,股份回购等举措难以根本解决产品结构单一、研发转化低效等核心问题。
美银证券的报告也指出,石药集团面临“竞争加剧及产品降价压力”,维持其“跑输大市”评级。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石药集团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多重挑战。
曾被称赞从“跟跑”到“领跑”的石药集团在不到半年时间,公司就面临业绩下滑与内幕交易处罚的双重打击。
石药集团的案例向市场表明,在企业转型与业绩承压时期,完善公司治理与内控机制与研发创新同样任重道远。
来源:春华财经
作者:思齐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