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白露节气人体随着节气如何变化

白露节气(公历每年9月7-9日交节)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其名称形象地描述了此时的气候特征:夜间气温下降快,空气中的水汽在

白露节气(公历每年9月7-9日交节)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其名称形象地描述了此时的气候特征:夜间气温下降快,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这在《黄帝内经》的哲学体系里,标志着天地间阴阳之气转化的一个关键节点。

一、白露节气的“阴阳转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通篇都在论述四季阴阳变化及人的应对之道。白露的阴阳转化体现在:

1. 阳消阴长,由散转收:夏季的阳热之气(阳)逐渐消退、收敛,秋季的寒凉之气(阴)开始生长、弥漫。自然界的能量由夏天的“华实”(开花结果,向外发散)转向秋天的“容平”(成熟收获,向内收敛)。

2. 天气下降,地气始肃:《内经》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天气”指天上的阳气,正在向下收敛;“地气”指地面的气息,变得清肃、清明。这就是为什么秋高气爽,但同时风也带着“急”和“肃杀”之感。

3. 燥气当令:秋季在五行属金,对应“燥”邪。白露之后,空气中的湿度明显降低,“秋燥”成为主导的外邪。燥邪的特点是干燥、收敛、容易损伤津液。

二、对应的人体健康问题及《黄帝内经》的指导

人体的生理活动必须与这种“阳消阴长”、“燥气主令”的自然规律相适应,否则就会产生疾病。

1. 呼吸系统问题(肺卫不固)

· 表现:最典型的就是感冒、咳嗽、鼻炎、哮喘、咽喉干痛等。

· 《内经》原理:

·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肺是人体与外界交换气体的直接通道,最易受外界气候影响。

· “燥胜则干”。燥邪通过口鼻呼吸道侵入,最易损伤肺津,导致干咳、痰少而黏、鼻干咽燥。

· “白露身不露”。毛孔(腠理)在夏季处于开泄状态,以散热为主。入秋后,阳气内收,腠理也应随之闭合。若此时仍贪凉,如赤膊露体、吹冷风,则寒邪易从皮毛入侵,内合于肺,引发感冒。这正是“形寒饮冷则伤肺”的道理。

2. 消化系统问题(脾胃虚弱)

· 表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便秘。

· 《内经》原理:

· “脾主长夏”,但长夏之后便是秋。经过一夏的湿困和冷饮的消耗,脾胃功能本就偏弱。

·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另一种说法为“秋伤于燥”)初秋若雨水较多,湿邪困脾,会导致腹泻;若燥邪太盛,津液耗伤,肠道失润,则会导致大便干结便秘。

3. 皮肤、毛发问题(肺外合皮毛)

· 表现:皮肤干燥、瘙痒、脱屑,口唇干裂,头发干枯。

· 《内经》原理:

· “肺主皮毛”。肺能将津液和卫气输布到体表,温养肌肤皮毛。燥邪伤肺,津液无法正常宣发至体表,皮肤和毛发就会失去濡养,变得干燥。

4. 情绪问题(悲秋之感)

· 表现:情绪低落、悲忧伤感、容易疲劳(秋乏)。

· 《内经》原理:

· “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 秋在五脏对应肺,在情志对应“悲”。秋日的肃杀景象容易引发人本能的悲凉之感。这与夏季“使志无怒”的宣畅形成鲜明对比。此时应主动调整心态,保持内心平静,以适应秋日的“容平”之气,避免过度悲伤耗伤肺气。

三、《黄帝内经》给出的白露养生总原则

根据上述分析,白露养生的核心可以总结为:润燥、养阴、固表、保暖。

1. 起居: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 《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季的作息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以使肺气得以舒展。切记“白露勿露身”,早晚及时添加衣物,尤其注意腹部、关节和脚部的保暖,切勿再睡凉席。

2. 饮食:少辛增酸,以润为主

· “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 少辛:减少葱、姜、蒜、辣椒等辛散之品的摄入,以免助燥伤阴,发散过度。

· 增酸:适量多吃酸味水果(如葡萄、石榴、山楂、柚子)以助收敛肺气。

· 润燥:多食滋阴润肺的白色食物,如梨、银耳、百合、山药、莲藕、杏仁、豆浆、蜂蜜等。可制作冰糖炖雪梨、银耳莲子羹等药膳。晨起喝一杯温蜂蜜水,是应对秋燥的极佳方法。

3. 情志:使志安宁,收敛神气

· 主动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多进行一些安静内敛的活动,如散步、冥想、听舒缓的音乐、练习书法等,保持心态平和。

4. 运动:动静相宜,不宜大汗

· 秋季运动不宜过于剧烈,防止出汗过多导致阳气外泄。适合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登山等较为平和的运动,以微汗为宜。

总结而言,白露节气是夏季向秋季深度转换的时期。 《黄帝内经》教导我们,养生不是与自然对抗,而是敏锐地感知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阳消阴长,燥气主令),并主动调整自身的生活起居、饮食情志,使之与自然和谐同步(润燥、养阴、固表),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