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体育馆的记分牌最终定格在72-104,32分的巨大分差像一道刺眼的伤疤,烙印在山东全运男篮的热身赛首战征程上。当终场哨声响起,主教练鞠维松站在场边,眉头紧锁的神情里写满疲惫与无力。这支临时拼凑的队伍,终究没能扛住核心缺席的重击,在北京队的团队攻势下溃不成军。
比赛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悬念。北京队开局便掀起猛攻,传球流转间撕开山东队的防线,首节就轰出34-10的悬殊比分,单节领先24分的优势几乎提前宣告了比赛结局。方硕压哨三分的入网声,范子铭内线的连续得分,廖三宁的穿插突破,北京队多点开花的攻势让山东队的防守形同虚设。更令人揪心的是,山东队的进攻端彻底陷入停滞,第二节再度被对手限制在10分,半场结束时56-20的比分,让赛场沦为练兵时间。
这场惨败的根源,早已写在赛前的阵容名单里。陶汉林与陈培东两大核心的缺席,抽走了山东队的攻防脊梁。就在几天前对阵美国肯塔基传奇队的热身赛中,陶汉林还能12投8中砍下23分,用内线统治力撑起球队攻防;而陈培东的突破与串联,本是盘活进攻的关键引擎。缺少了这对内外核心,山东队的战术体系彻底崩盘,王岚嵚即便拼尽全力拿下11分,也只能在对手的团队篮球面前徒叹奈何。
雪上加霜的是球队的人员困境。自5月重新集结以来,山东队就深陷人员不整的泥潭,最初仅有7人到队,高诗岩回归辽宁、杨瀚森因NBA试训退出、段昂君伤缺,再加上陶汉林与陈培东的缺席,阵容深度被大幅削弱。鞠维松手中仅有10人可用,排兵布阵捉襟见肘,即便不断轮换调整,也难以找到能抗衡对手的阵容组合。反观北京队,全场5人得分上双,张才仁17分领跑,范子铭15分兼带两记三分,方硕与廖三宁各得12分,均衡的火力输出与流畅配合形成鲜明对比。
数据背后藏着更刺眼的真相。山东队前两节合计仅得20分,进攻端的滞涩暴露无遗——外线投射失准,内线缺乏支点,阵地战屡屡陷入僵局,只能依赖零星的反击得分。尽管何思雨与赵仕浩各得16分,贾诚与王岚嵚贡献11分,4人得分上双的表现看似体面,但这些分数大多来自下半场的垃圾时间,未能对比赛走势产生任何影响。而北京队凭借精准的传切配合,不断制造空位机会,将团队篮球的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场失利让人想起半年前的资格赛,那时阵容齐整的山东队曾用"五上五下"的轮换策略击败北京队,11人轮换10人得分的盛况还历历在目。彼时王岚嵚能拿下20分6助攻,焦海龙贡献两双数据,如今却只剩残阵苦撑。鞠维松并非没有执教能力,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在场边的每一次手势、每一次呐喊,都被实力差距的现实无情淹没。
72-104的比分,是残阵山东的一次阵痛,也是全运会备战路上的一记警钟。对鞠维松而言,如何在核心归队前打磨战术细节,如何让年轻球员快速成长填补空缺,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这场惨败或许不是坏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阵容深度不足、磨合欠缺的短板。
夜幕下的丹东体育馆,山东队的球员们默默离场。32分的分差会被铭记,但更该被记住的,是在困境中坚守的勇气。只要核心归位,阵容磨合到位,这支曾在资格赛击败强敌的队伍,仍有机会在全运会正赛中证明自己。而此刻鞠维松的无奈,或许正是未来触底反弹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