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做婚庆第八年,我从“造梦师”变成了“平衡师”

这个国庆假期几乎没歇着,连着办了五十多场婚礼。外人看我们这行红红火火,其实就像春节的庙会,热闹完就该回归平静了。去年是“

这个国庆假期几乎没歇着,连着办了五十多场婚礼。外人看我们这行红红火火,其实就像春节的庙会,热闹完就该回归平静了。去年是“寡春年”,好多新人的婚礼都推迟到了今年,这才显得格外忙碌。

八年前入行时,我满脑子都是怎么打造梦幻婚礼——要让每个女孩都像公主一样,在璀璨灯光和鲜花簇拥下走向新郎。现在我的工作重点完全变了,更像是在帮新人做“预算规划”,用他们能承受的花费,实现心里最看重的那部分愿望。

开口第一句:“这个能便宜点吗?”

现在见新人,他们很少问“效果够不够震撼”,更多是直接说:“我们预算有限,看看哪里能调整。”十对里差不多有五对会坦白说:“其实我们觉得领证就够了,办婚礼主要是为了爸妈。”

我相册里存着两张很有代表性的现场照片:一张是2016年的婚礼,三层水晶吊灯底下,宾客们都穿着礼服,像在拍电视剧;另一张是上周末刚拍的,没有舞台没有装饰,新人和好友们坐在院子里聊天吃饭,像一次大型家庭聚会。

记得最清楚的一对新人,坚决不要司仪,自己主持整场婚礼,连流程卡都没准备。我当时心里直打鼓,没想到效果特别好。朋友们自发上台讲故事,台下笑声不断,那氛围比精心设计的环节还要真实动人。

当然,这需要父母完全放手。更多时候,我都在当“传声筒”,帮新人和长辈沟通,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婚礼这笔账,越算越明白

说实在的,我很理解现在新人的想法。在北京,稍微像样点的婚礼,光酒席就要五六万起,再加上策划、布置、婚纱照,轻松突破十万大关。可现在的礼金标准,还和十年前差不多。

我自己结婚时算过账,办完一场,实际是亏钱的。现在的新人比我们那时算得更精,他们会直接问:“花这么多钱办一场仪式,到底值不值得?”

找客人的方式彻底变了

以前开婚庆公司挺省心——新人们定好日子,订好酒店,自然就会找上门来。现在这套行不通了。

我们得自己当“博主”,在小红书、抖音上发作品,等着算法把我们的内容推给潜在客人。为了请客人来店里聊聊,我们得准备伴手礼,有时候还得贴车费。

说起来有点好笑:以前是客人追着我们问档期,现在是我们想办法吸引客人注意。

不过被我们的作品吸引来的客人,往往更认可我们的审美,后续沟通反而更顺畅。

好的创意,都藏在生活里

我们没有大公司那么阔绰,能做的就是用心了解每对新人的故事。

现在的年轻人最讨厌“模板化”,都希望自己的婚礼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办过一场特别有趣的婚礼,新郎新娘都是程序员,现场布置得像科技展,还请来宾一起玩他们自己开发的互动游戏。

今年春天那场“大树婚礼”让我印象深刻。新人希望仪式能表达“共同成长”的意思,聊起来才知道,他们是在大学植树活动中认识的。于是我们建议他们把“一起种树”作为婚礼的重要环节——两个人一起培土、浇水,这棵树会陪着他们的婚姻一起成长。

我越来越觉得,最好的创意不在画册里,而在新人的生活里。可能是一个共同的爱好,一段特别的经历,或者一句只有他们才懂的玩笑话。

婚礼该是什么样子?

看着年轻人不再盲目跟风办婚礼,我倒觉得是件好事。当婚礼从“必须完成的任务”变成“可以选择的仪式”,大家反而能想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办婚礼?

或许答案从来都不复杂——就是两个决定共度余生的人,和他们最在乎的亲友一起,好好记住这个特别的日子。而我的工作,就是帮他们把这个日子过得更有意义。

如果你正在筹备婚礼,不妨先和另一半聊聊:多年后回想起来,你们最希望记住的是哪个瞬间?答案可能就在这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