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时代,这是我们对于距今2亿至6500万年以前那一巨兽横行时代的俗称。
可实际在年代划分上并没有“恐龙时代”或“恐龙纪”这样的说法,而是将这一时代一分为二,即侏罗纪与白垩纪。同样都是恐龙主宰地球的时代,为何要分开来说呢?其实划分地质时代并不是根据当时世界上动植物的分布情况来判定的,它的核心依据是地层。在不同的地质年代,地层中会留下清晰的痕迹,而这些痕迹也就成为了地质年代命名的依据。比如白垩纪的白垩,就是一种松软多孔的白色石灰岩。

在白垩纪的海洋中存在着大量的浮游生物,这些浮游生物大多拥有碳酸钙外壳。
当它们死亡之后,钙质外壳会沉降在海底堆积并被慢慢压实,逐渐形成一种质地疏松的白色沉积岩,也就是白垩岩。在白垩纪时期,因为独特的海洋化学环境,这种钙质外壳的沉降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发生,于是就塑造出了一个极具标志性的白色岩石地层。至于侏罗纪,则是根据瑞士和法国交界处的侏罗山命名的。表面上来看,地质年代的划分依据只是地层,但背后却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关联。

一种独特地层的形成必然与当时的气候环境、甚至地壳运动有关。
众所周知,在侏罗纪之前是三叠纪,而三叠纪时期的地球大陆是一整块,水汽难以进入到大陆腹地,所以越是深入内陆,气候就越发干燥。而在进入了侏罗纪之后,整块大陆开始分裂,原本的盘古大陆逐渐分解为了南北两块,即北方的劳亚古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古陆。由于两块大陆的分离,古地中海形成了,水汽得以进入大陆腹地,于是全球的气候格局被彻底改变了,原本干旱的内部逐渐变得温暖潮湿。

在进入白垩纪之后,大陆进一步分裂。
北方的劳亚古陆分裂成了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大西洋诞生。而南方的冈瓦纳古陆则分为为了南美洲、非洲、印度次大陆、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可谓是分崩离析。两个时代不同的地壳变化就决定了两个时代不同的气候特征。侏罗纪的气候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温暖潮湿,这种气候极度适合植物生长,而茂盛的植物就催生出了大体型的食草恐龙。

到了白垩纪时期,随着大陆裂解主要阶段的结束,火山活动逐渐趋于平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下降,气温也随之出现回落。
而到了白垩纪中后期,地质活动再一次活跃起来,大量火山气体注入大气,气温又开始回升。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气温的波动和气候的不稳对它们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面对挑战,被子植物出现了,地表的生态系统也因此而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可见,虽说都是恐龙时代,但侏罗纪与白垩纪是有很大差别的,而这种差别也就孕育出了截然不同的恐龙。

侏罗纪时期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各种巨大的蜥脚类恐龙,比如梁龙、腕龙和马门溪龙等,而兽脚类恐龙的代表则是生活于北美洲和欧洲的异特龙。
在进入白垩纪之后,巨大的蜥脚类恐龙虽然依旧存在,但地位逐渐被其他植食性恐龙取代,此时恐龙时代最强的王者也出现了,就是我们熟悉的霸王龙。不过霸王龙并不是这一时代唯一的新星,背上长着巨大帆状物的棘龙、体型较小但十分敏捷的迅猛龙都相继出现了。三角龙、甲龙、鸭嘴龙、肿头龙等也都诞生于这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