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俄罗斯网友: 我非常喜欢中国的古建筑,为何如今中国不建成古时的模样?

在国外一个名为Quora的问答网站上,一位俄罗斯网友饱含诗意地发问:“我非常喜欢中国的古建筑,那些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建

在国外一个名为Quora的问答网站上,一位俄罗斯网友饱含诗意地发问:“我非常喜欢中国的古建筑,那些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建筑实在是太令人惊叹了。为何如今中国不建成古时的模样呢?”

这个问题,像一封写给过去的情书,真诚、浪漫却又对现实缺乏了解。它背后是一种普遍的、将文明符号化的异域想象。幸运的是,全球网友们用一场精彩的讨论,为他还原了一个真实、动态的中国。

一位韩国网友率先给出了一个看似直白的答案:“说白了就是贵。”但他紧接着的补充却引人深思:“要看原汁原味的古建筑,还是去看我们的景福宫吧”

这份自豪,值得尊重,但是原汁原味的说法却稍显尴尬。

我们今天所见的景福宫,绝大部分是上世纪90年代后启动重建的现代仿古建筑群。

若论真正的历史遗存,或许更应看看,中国山西那座历经了千年风雨,且在数次大地震中依然屹立不倒的辽代应县木塔。

有些历史的厚度,是无法被简单类比的

紧接着一位美国网友的评论切中了要害:“建筑要适应生活,其次才是好看。好看的古建筑都是靠人力物力财力堆出来的奢侈品。”

的确如此,我们今天赞叹的故宫,在当时是集全国之力的皇家工程,并非民间住宅的样板。

要求现代城市全面复制,无异于质问今天的英国人为何不住在白金汉宫里。

更何况那些巧夺天工的营造技艺,依赖于一个庞大的、代代相传的匠人体系,这在高度工业化的今天是难以复现的。

一名法国建筑设计师则从专业角度点出了最核心的矛盾:“中国的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钉子就能让建筑屹立数百年,非常厉害。但这样的低层结构跟现在的生活不匹配了”这句话点醒了所有沉浸在古典美学中的人,

当一个城市,需要容纳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人口之时,土地资源,便成为最为刚性的约束。

我们总不能为了保留一种建筑风格,就让成千上万的家庭无处安身吧?

建筑的美,首先要服务于人的生存与尊严,

最后一位新加坡网友的发言呢,就像是一份冷静的成本报告啦,它把话题完全给拉回到地面:“古代建筑,主要是以木材作为材料的,其防火性不太好,维护成本是特别高的。现在建一栋30层的公寓,一年便可封顶;若是古建筑,寻找工匠以及准备材料或许就得花费两年之久。效率安全经济这是任何一个现代社会都难以规避的考量。

在中国速度背后是十四亿人对美好生活的迫切追求,我们没有资本将整个国家变成一座供人参观的复古公园。

这样我们为什么不再大规模建造古代的房子?

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不再生活于古代。这并非忘却传统,而恰恰是尊重规律。一个文明真正的自信,不是亦步亦趋地去模仿祖先的形而是传承其精神内核,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

我们悉心呵护故宫的红墙金瓦,也为陆家嘴的摩天楼群而自豪;我们修复古寺的斗拱飞檐,也为港珠澳大桥的雄伟而赞叹。前者是我们的根,告诉我们从何而来;后者是我们的翅膀,决定我们能飞多高。

中国建筑的美学未曾消逝,它仅仅化作了新的语言,融入到了现代美术馆的几何线条当中,体现在新中式建筑对庭院意境的巧妙转译之内。我们不再去建造古代的房子,乃是因为我们正担负着为未来建造中国的房子的使命。而此恰恰是对辉煌过往最为良好的致敬。

声明:本文内容9O%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AI辅助,但是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图片素材全部都是来源真实素材或者AI原创。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

评论列表

用户36xxx91
用户36xxx91 3
2025-10-11 22:35
贵啊
王雨
王雨 3
2025-10-11 20:26
金丝楠木用来车珠子都买不起,何况盖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