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工智能的热浪已经从互联网行业蔓延至文化和旅游业的每个角落。随着生成式AI、语义识别与多模态交互的成熟,景区开始思考一个现实问题:AI能否带来新的收入增长?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北京比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率先给出了一个答案。
在西湖管委会的指导下,比利信息落地了西湖景区首个AI智能体项目——“泡泡爱旅行”。这款由比利信息独立开发的旅游推荐式智能体,正在探索一条从游客体验优化到景区消费增长的双赢路径。
“AI时代,我们创造的是增的场景、增的供给、增的商业模式;谁创造,谁未来有收益。”王洋说。在他看来,当互联网把“行前决策”变成算法,AI的任务就是重新定义“行中体验”。

流量充沛,消费稀薄:景区的共性困境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全面复苏,各地景区迎来新一轮客流高峰。人潮汹涌的景象再次回到大众视野,但热闹的背后,也暴露出行业长期存在的增长焦虑——流量回来了,消费却没跟上。如何让游客在停留之余产生更多体验与消费,成为文旅行业面临的共同命题。
“人很多,但不消费。”这并非西湖独有的现象,全国众多景区都面临着相似的矛盾:人流量的持续攀升,却难以带来消费的同步增长。传统旅游业长期依赖门票经济,导致经营模式单一、体验供给不足。大量游客在热门景点“打卡即走”,停留时间短、二次消费弱,景区与商户错失了巨大的转化机会。
“如何让游客掏钱包?”王洋直言,这是整个景区运营的核心痛点。
在他看来,要打破这种困局,就要重新理解“增长”的来源——通过技术创造新的消费场景。
“去年大概三四月份,当时 ChatGPT、OpenAI 火爆之后,我们就在想 AI 是不是可以为旅行创造增量。当时有个大胆的模型,如果每年约五千万游客来到西湖,如果每个人能够多发现一个兴趣点,多消费一张 10 元的门票,那是不是就可以再造一个西湖五个亿的门票收入?”王洋回忆道。
他所说的“增量”,并不仅仅指经济收益,更是一种新的供给逻辑——通过 AI 技术,让游客在旅途中获得更好的体验,同时让景区在服务优化中实现增长。泡泡爱旅行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诞生:它用 AI 去发现被忽略的需求,用智能推荐激活被低估的场景,在帮助旅行者“玩得更好”的同时,也让景区“赚得更多”。

用 AI 发现被忽略的场景,把流量变成增量
在传统的景区运营模式中,游客往往只是“流量”的代名词。人来了,也走了,留下的多是数据与人潮,而非可持续的消费。泡泡爱旅行试图用 AI 改变这一逻辑——通过实时场景感知和个性化推荐,让游客在旅行过程中“被看见”,同时让景区的资源“被触达”, 让 AI 成为“景区的第二运营官”。它关注的不是“游客从哪来”,而是“游客此刻在哪、想要什么、能做什么”。
过去,旅游信息以静态内容为主。游客通常在出发前依靠攻略、短视频完成“行前规划”,但一旦进入景区,面对天气、人流、体力等变量,计划往往被打乱。尽管已有 70% 的游客开始依赖 AI 规划行程,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研仍显示,其中 43% 的推荐结果存在信息滞后,AI 的潜能尚未真正触及旅行的“此时此地”。更关键的是,数据表明 55% 的目的地消费并非提前规划,而是在旅途中临时发生,这意味着谁能把握“当下”的微场景,谁就更有机会。
泡泡爱旅行正是为弥合这一“行中空白”而生。依托比利信息自研的 Recommender AI Agent 模型,系统根据游客的实时行为与环境变化进行动态推荐。游客可以以自然语言与 AI 对话,表达兴趣与需求,AI 即时理解意图、补全画像并调整推荐;当游客从 A 地前往 B 地时,系统会主动发现途中值得停留的 C 地,让旅行不再是既定路线的执行,而是一段随行生成的体验。

在西湖的试点运营中,泡泡爱旅行把 AI 触点嵌入游客的高频动线——从摇橹船到楼外楼餐厅,都能自然触达。游客在乘船、用餐或休憩时,只需扫码即可唤醒 AI Agent,系统随即根据当下的场景与需求推送个性化行程建议和周边服务信息,让旅行体验在不经意间被激活。
更重要的是,这些推荐并非千篇一律的“热门榜单”,而是对实时场景的精准识别与判断:当游客乘船时,系统推送“西湖摇曳讲解卡”,呈现沿途文化与景观;当游客行至万松书院附近,AI会主动推荐“汉服写真体验”,邀请他们走进梁祝故事的发生地;当游客走到断桥边,系统提示“最佳光影拍摄点”,并附带“一键拍同款”功能。每一次触发,都是基于当下的环境、兴趣与状态生成,不依赖预设路径,而是顺势而为——由此,旅行中的每一刻都可能被即时激活。
以“门票+”创造新供给,让增量生意持续发生
如果说AI让景区找到了“新的消费触点”,那么供给创新,则决定了这些触点能否真正转化为持续收益。
在西湖的落地实践中,泡泡爱旅行与万松书院联合推出创新试点产品“39.9 元汉服写真含门票”,将入园权益与文化体验融合为一体。游客可在小程序内完成下单、预约与导览,现场扫码即核销,实现从“内容种草”到“消费转化”的完整闭环。这款产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精准捕捉了年轻游客的兴趣点——拍照、汉服、文化体验,把一次普通的入园,变成了一场沉浸式的主题消费。

迈点观察认为,为摆脱“门票经济”依赖,泡泡爱旅行的实践为全国 “AI+文旅” 提供了新的商业范式。它让技术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成为推动场景创新的核心动力——既懂消费者,也懂目的地资源,更能在落地层面轻量化执行。
RaaS 模型:让AI为结果负责
与多数AI项目不同,泡泡爱旅行不是单纯卖工具或服务,而是通过结果分成的方式参与景区运营。比利信息提出了“Result-as-a-Service(RaaS)结果即服务”的商业模型,即以运营成效为导向,与景区共享AI带来的增量收益。
在西湖项目中,AI系统生成的视频内容、推荐卡片与营销脚本均由AIGC技术驱动,系统自动学习游客反馈与转化结果,实现持续优化。团队在初期部署了各种AI生成旅游卡,每一张卡都承载不同的场景任务——有人流导向的,有销售引导的,也有文化推广的。运营结果与KPI挂钩,AI根据表现自动调整推送策略,最终与景区按实际增量收益结算。
“我们把自己与景区的增长绑定在一起。”王洋解释,“只有AI能真正创造可量化的结果,它才能成为景区的伙伴,而不是成本。”
这种“按结果付费”的模式,为景区提供了更可控的合作方式。从商业本质上看,这是一次从“信息撮合”向“结果共创”的范式转变——AI不再只是营销工具,而是收入增长模型的一部分。
从OTA到ATA:AI重塑旅行生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生成式 AI 用户规模新增 2.66 亿人,同比增长 106.6%,总用户规模已达 5.15 亿,普及率达到 36.5%。预计到 2026 年,中国 AI 市场规模将达到 500 亿美元,全球一半以上的 AI 研发人员都将来自中国。与此同时,各地在编制“十五五”发展规划时,普遍将“技术场景创新”与“数智化升级”列为文旅转型发展的核心方向,AI 已成为重点突破口。
伴随着用户规模增长、技术进步和政策推动,AI 能为文旅行业带来怎样的变革?
在王洋看来,AI 的商业逻辑本质上是个性化、去中心化和数据平权。它让信息不再依赖单一平台分发,而是通过智能体的理解与生成,去主动服务于每一个人。
“AI 推动旅游体验的变化,就像一场长跑。”王洋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整个文旅行业现在才跑完 100 米,只是实现了多模态内容的推荐,解决了‘有’的问题;当我们跑到 800 米,就能揣摩用户需求,打磨并优化产品,实现‘懂’的阶段;最终,要做到马拉松式的陪伴,让 AI 成为每一个旅行者的个人助手。”他相信,泡泡爱旅行有望在 2026 年成为行业首批进入“第二阶段”的 AI Agent。
当然,AI 的发展同样伴随着挑战。例如,AI 在互联网中学习和生成内容时,可能会因数据偏差而误导用户。对此,王洋的态度十分明确:“AI一定要说真话。用 AI 的真、善、美去服务旅行者,是我们的初心。泡泡爱旅行的 3.0 阶段,将会引入目的地本地人的真实服务,让 AI 推荐更贴近现实,帮助游客避坑,收获更好的体验与乐趣。”
王洋将这种新形态的服务定义为 ATA(AI Travel Avatar)模式——一个旅行者个人的 AI Agent,可以直接与景区、商户的 Agent 对话、沟通并达成交易,不再需要 OTA 平台中介。AI 直联服务的出现,将重构整个文旅行业的生态格局:过去的“内容驱动预订”将转变为“智能驱动体验”,旅行的逻辑也将从“行前计划”走向“行中陪伴”。
“未来的旅行,AI 不只是导航或推荐,而是一个能理解你、陪伴你的旅伴。”王洋说。
他希望泡泡爱旅行能成为“AI+文旅”的未来式——向内,紧跟文旅融合的步伐,深入县域与地方目的地市场;向外,伴随出境游复苏,拓展海外应用场景。
记者手记
过去两年,从 ChatGPT、OpenAI 到 Deepseek 的持续爆红,催生了一批 AI 创业者。起初,我以为在中国会有许多企业在做“旅游 Agent”,但调研下来才发现,真正敢于在这个领域深耕的公司并不多——因为在 AI 时代创业,巨头环伺,留给创新者的空间并不宽裕。
王洋属于那一类“逆风而行”的创业者。他常说:“创新就要捅破天!很多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我们去想、去做;keep moving,不要停下,哪怕慢一些,也要一步步爬到目标。”
沉得住气,才能走得更远。泡泡爱旅行在杭州落地成为首个 AI 景区创新项目,正是这种“边走边试”的精神结出的成果。王洋笑称那段经历为“西湖问道”——“不懂我就去问道”,一句玩笑背后,是他对未知保持的笃定与敬畏。
有人说,AI 原生创业的公式是“兴趣 × 使命感”。王洋大概是这个公式的最好注解。他始终坚信,AI 一定会在这个时代,改变旅行的体验,重塑目的地的供给方式,甚至在未来,颠覆一些传统的巨头。虽然过程漫长、充满曲折,但他显然已经习惯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方向。
认识王洋多年,印象最深的,是他身上那种持续迭代的能量。从客房端的 MyCoolTv,到跨平台内容产品 COOLioo,再到 AI 推荐智能体 “泡泡爱旅行”,比利信息正逐步构建覆盖“People on the Move”的全旅程旅游媒体网络。技术的边界在扩展,而他的初心始终未变。
采访结束时,王洋笑着提到,这是他写给团队九周年的一首诗——也是他创业心路的写照:
“西天取经浪浪山,酸甜苦辣灌心田。渡劫千翻为正念,不知好歹捅破天。”
或许,这首诗正是他和团队一路走来的注脚——在文旅行业的浪潮里,用不怕“捅破天”的勇气,一次次开拓新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