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从商场坐出租车回家。那是一辆崭新的新能源出租车,司机师傅大概快40岁了。
在车上,我和他聊天。因为平时,我都是自己开车上下班,不常坐网约车。
这一问才知道,这辆电动汽车的租金竟然高达每月5千多元。
我说,你一个月租金5千,两年都够自己买辆车了。你怎么不自己买辆汽车,之后赚钱都是自己的。
他说,私家车不能办理客车运营资质,如果被抓到,一次罚款就是2万元。
我突然想到,以前在老家县城之时,火车只通达到地级市火车站。
从地级市到县里,再到乡镇,到处都是黑车。这些黑车,应该都是没有客车运营资质的人。
二、国某家相关规定,企业运营资质,得失利弊分析像这样,企业才能拥有运营资质的规定,个人私家车无法拥有资质的情况,让我们分析一下利弊得失:
1.从管理者或者平台的角度来说
如果私家车可以接客运营,因为私家车数量太多,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而且乘客的人身安全也不容易获得保障。
如果只有挂靠在企业单位名义之下的车辆,能够开展运营业务。那么,乘客万一出事了,直接找这个企业就行了。企业还是有办公地址,无法随意搬走的。

而且日常生活工作中,还有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可以对这些运输运营的车辆进行监督管理。
国某家,还能固定收上来一批税务资金,企业管理岗还能增加一部人员就业。
这些情况,对于政治层面的管理者来说,简单就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并且是关乎自身利益的好事情。
2.从司机和乘客的角度来看
羊毛出在羊身上。多出来的人员管理岗位税务等相关费用,就需要乘客或者司机承担了。
三、巧立各种名目,多重剥削后来快下车时,司机跟我说,不仅是出租车运营公司这样剥削司机,就连汽车网约平台,也会剥削司机。
网约平台剥削司机的逻辑也差不多,都是收租金或者抽提成,几乎成了双重剥削。然后,司机给我看了一眼租车费用。我才恍然大悟。我给司机的车费是90元,但是,司机实际收到的车费,却只有60元。
就是这样,将近3成销售额的分成比例,剩下7成销售额之中,司机自己还要再扣除个人相关成本,比如保险费、维修费、折旧费、加油费等等。
你说一个中年人,没日没夜得苦干,除去汽车保养和保险、油电费用,再加上自己一家人的吃穿住行医疗教育等基本生活用度,怎么可能变富?
关键是这种剥削,个人是无法反抗的。个人只能忍受,或者发掘一个赚钱多的赛道,让自己少受一点剥削,是吧?更多相关信息,期盼关注,笔芯!笔芯!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