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30项专利拿下中国金奖,产品狂揽5800亿!大连专交会创新硬核实力

大连这场国家级盛会,把中国创新的“含金量”摆上了台面。10月13日启幕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简称“专交

大连这场国家级盛会,把中国创新的“含金量”摆上了台面。10月13日启幕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简称“专交会”)上,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金奖同步揭晓,30项硬核专利从众多成果中脱颖而出,仅这些专利对应的产品,累计销售收入就突破5800亿元——这串数字背后,藏着中国从“专利数量”向“专利质量”跨越的清晰轨迹。

作为我国专利领域规格最高的“品牌盛会”,本届专交会以“专利转化运用 赋能创新发展”为主题,317家参展单位带着能源化工、高端制造、现代海洋、生命健康等领域的最新专利技术齐聚大连,14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与,让这场展会成了全球创新资源碰撞的舞台。而支撑起这些亮眼数据的,正是展会上备受瞩目的中国专利金奖成果——这些被业内视为“创新标杆”的专利,可不是纸上谈兵的技术构想,而是实打实撬动产业的“金钥匙”。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副司长彭文的介绍,点出了这批金奖专利的“硬核”之处:它们扎堆在核心技术攻关、高端制造、绿色低碳、生命健康等关键领域,几乎每一项都踩在了产业升级的“风口”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获奖发明专利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33%,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占比更是高达90.3%——这意味着,这些专利不是孤立的“技术单点突破”,而是深度融入产业链的“创新引擎”,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过程中,直接催生出了数千亿的市场价值。

除了30项专利金奖,60项银奖、607项优秀奖,以及10项外观设计金奖(集中在汽车、消费电子、家电领域)的出炉,也勾勒出中国创新的多元版图。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的评价很中肯:这些获奖者证明了知识产权的真正价值——它从不是挂在墙上的荣誉,而是把创意变成市场、创造就业、推动经济转型的“桥梁”。就像那些拿下外观设计金奖的消费电子产品,看似是造型的优化,实则是用户体验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最终成了企业抢占市场的利器。

本届专交会本身,也在突破“展会只看不动”的旧模式。首次试水市场化探索的它,把“交易成效”摆在了突出位置,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展示,更想成为创新主体对接资源、促成合作的“中转站”。这背后,是中国专利转化运用的整体提速:自2023年专项行动启动以来,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专利转让许可备案已累计115.4万次,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走出实验室”达14.2万次,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更是达到53.3%——越来越多的“纸面上的专利”,正变成车间里的产品、市场上的爆款。

从大连专交会上的专利展品,到拿下金奖的5800亿级成果,再到不断攀升的专利转化数据,中国创新正在经历一场“质的飞跃”。过去拼数量、追进度的阶段逐渐远去,如今更看重专利能不能落地、能不能赚钱、能不能支撑产业变强。当30项金奖专利成了产业升级的“带头兵”,当专交会成了技术交易的“催化剂”,或许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知识产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推动经济向前的“硬实力”。

接下来,专交会还将围绕商标品牌、地理标志等展开系列活动,朝着“知识产权全领域盛会”进阶。这场在大连掀起的创新热潮,或许正是中国从“创新大国”迈向“创新强国”的一个生动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