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涉事商家称,平台页面底部 “温馨提示” 已注明 “26元仅为白天上门费”,且师傅会提前报价,消费者若不同意只需付上门费。但对深夜急寻服务的用户而言,醒目低价远比底部小字更吸引注意力,“纯上门费” 等表述也易造成误解。平台方则坦言,因服务场景差异难统一定价,仅展示基础费用,类似投诉在开锁、管道疏通类服务中频发,却未从源头优化定价机制。
这场纠纷的核心,是 “低价宣传” 与 “实际收费” 脱节,以及商家、平台未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律师指出,即便标注价格,商家也需用通俗语言主动明确费用,避免专业术语造成理解偏差;平台不能以 “难统一定价” 放任低价引流,应加强宣传内容审核,而非让消费者承担价格风险。消费者虽有 “未提前询价” 的疏忽,但深夜刚需场景下,“不换锁无法解决问题” 的暗示,也使其陷入被动。
要破解此类陷阱,需多方合力。商家需明码标价,在页面醒目展示上门费、材料费等所有项目,并在服务前通过电话确认费用;平台应制定统一价格展示标准,设置 “价格确认弹窗”,对违规商家建立黑名单制度;监管部门可开展专项检查,联合行业协会制定服务指引;消费者则需主动询价、保留证据,遇纠纷及时通过12345投诉。
从26元到1300元的纠纷,看似个体失误,实则是行业共性问题的缩影。唯有让 “明码标价” 成为常态,才能让消费者在急需服务时,既解燃眉之急,又免 “隐形收费” 之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