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阵地》今晚收官 文心照山河,笔墨铸丰碑

随着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喜讯传遍大江南北,身着八路军军装的任素宁、周立波、艾芜等文化工作者与延安军民载歌载舞,欢庆伟大胜利;

随着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喜讯传遍大江南北,身着八路军军装的任素宁、周立波、艾芜等文化工作者与延安军民载歌载舞,欢庆伟大胜利;中国文化抗战运动的两位先锋——郭沫若与夏衍感慨来路,憧憬着美好新时代,持续热播的文化抗战剧《阵地》将于今晚在央视一套圆满收官。

《阵地》由严从华担任总制片人,钱林森编剧、高希希执导,冯绍峰、李晨、徐璐、王丽坤、王劲松、张博等实力演员主演,首次填补题材空白,聚焦抗战时期桂林的文化抗战运动,以文艺的力量再现那段以笔为枪、以文铸魂,筑起民族精神长城的抗战历史。该剧播出后,不仅赢得了收视口碑双丰收,更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关于“文化自信”与“阵地意识”的深刻思辨,被誉为“一部根植文化血脉,照亮历史与当下的中国文化抗战史”“《阵地》是对当今落实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化自信最好的表达。”

收视口碑双丰收 文化抗战获好评

《阵地》自开播以来,便以独特的题材视角、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广受好评。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该剧首播收视率即高达3.059%,收视份额达13.074%,强势登顶同时段全国收视榜首,成为今年首部首集收视便突破3%的革命题材剧。欢网连续14天次黄金时段剧集收视率TOP1,连续14天次黄金时段剧集55城收视率TOP1。网络端,腾讯视频、爱奇艺、咪咕视频三大平台同步播出,热度居高不下,腾讯视频评分9.3,实现了“台网联动、全民热议”的广泛传播效应。

剧集播出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中新社、文艺报、中国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电视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文汇报、振兴国剧等百余家重磅媒体报道《阵地》。人民日报刊发评论盛赞“《阵地》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的力量和统一战线的力量。剧中《救亡日报》的复刊、杂文刊物《野草》的创办、话剧《屈原》的成功上演等,都生动反映出打败侵略者不仅要靠‘手里拿枪的军队’,还要依靠‘文化的军队’”光明日报高度评价:“《阵地》最大的贡献,是提供了一种‘非典型叙事’。当镜头从血浆与弹道,转向那些颤抖的笔尖、嘶哑的唱腔、被雨水泡烂的手稿时,同样能拍出千军万马,拍出硝烟弥漫。它让我们意识到,‘抗战’最动人的部分,除了最终的胜利,更有烽火岁月里文化人坚守理想、以文救国的坚忍。”中国艺术报、文艺报、新闻出版广电报、综艺报等权威媒体也一致认为,《阵地》以其“题材的补白性、表达的创新性、价值的延伸性”,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树立了新的标杆。

此外,业内专家从历史深度与时代意义层面给予了《阵地》高度肯定。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盛赞:“《阵地》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揭示了文化抗战的双重意义:文化既是与军事战线相辅相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人心、树立信仰的根本力量。”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高度评价《阵地》“以基本的纪实性手法,真实再现了这段文化抗战史,写出了在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所凝聚而成的文化力量,以及由此构建起的中华民族新的精神长城。”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高长力高度肯定《阵地》的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革命既要靠‘枪杆子’,也要靠‘笔杆子’,《阵地》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艺术创新,为重大革命题材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昭示了民族的精神高地,永远需要用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来坚守。”

笔墨为戈护文脉 群像铸魂照古今

笔墨为刀枪、文心铸长城。《阵地》的艺术突破,不仅在于文化阵地的抗战叙事,更在于其对文人风骨的深刻描摹与文化抗战精神的生动诠释。该剧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为创作准则,以电影级镜头将文化人在烽火岁月中以笔为枪、以文救国的坚守与抗争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南京沦陷的惨烈场景,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山河破碎之痛与文化人书斋梦碎之殇;诗人艾青在榕城饭店即兴朗诵《我爱这土地》,深情的吟诵令在场文化人无不动容,最终汇成《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合唱,场面令人热血沸腾;音乐家张曙在日军轰炸中不幸殉国,各界文化人手捧烛火为他送行,郭沫若挥泪题写“国民齐奋起,誓完抗建慰忠魂”的挽联,将文化人的铮铮铁骨与战友深情融为一体;剧中韩大勇壮烈牺牲,任素宁背着他的遗体回家,一条红围巾如血染,一曲《送别》婉转低回,令人肝肠寸断;夏衍话剧《一年间》的公演盛况空前,台上台下群情激昂,展现了文艺作品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巨大力量;而保护日本反战人士鹿地亘、智救柳亚子、突破封锁护送演员赴桂参演《一年间》、掩护胡愈之、杨东莼、范长江等进步人士撤离等惊心动魄的谍战戏,则彰显了文化战线与隐蔽战线协同作战的智慧与勇气。这些震撼人心的名场面,既展现了文化人在民族存亡关头的担当与风骨,也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文化抗战的磅礴力量。

文人、文心、文魂,《阵地》成功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风骨卓然的文化人群像。冯绍峰饰演的夏衍,睿智沉稳,于温文尔雅中蕴藏着“以笔为刃”的锋芒,将一位文化领导者的担当与知识分子的气节演绎得淋漓尽致。李晨饰演的李克农,在领导、特工之王、慈父等多重身份间自如切换,冷静果敢中不失人情温度,展现了隐蔽战线领导人的卓然风采。王劲松诠释的郭沫若,大气磅礴,尽显文化大家的胸襟与风范;张博饰演的田汉,激情澎湃,将艺术家的才情与爱国者的赤诚融为一体。王丽坤出演的中共地下党员安娥,柔中带刚、缜密沉着;徐璐饰演的任素宁,从目睹家园沦丧的柔弱学生,一步步成长为坚定的战地记者和共产党员,其蜕变轨迹真实可感,感人至深。此外,欧阳予倩、焦菊隐、洪深、茅盾、巴金、艾青等众多文化名人的艺术形象也各具光彩,共同奏响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化抗战时代交响。观众评价:“《阵地》的群像塑造远胜一般抗战剧,它不再是‘英雄+反派’的套路,而是文人、领导、军人、平民共同交织成的抗战图景,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立得住、有灵魂。”

更为深刻的是,《阵地》通过这段文化抗战历史,有力回应了“文艺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时代之问。剧中,夏衍在油灯下彻夜写稿,清晨又徒步将稿件送往二十里外的山洞印刷厂;音乐家张曙在敌机临头的危急关头,坚持写完最后一个音符;艾青在朗诵《我爱这土地》时声泪俱下的赤子之心;新安旅行团的孩子们在岩洞外刷下“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的标语……这些动人的细节,无不昭示着文化的力量如何成为唤醒民众、凝聚人心、抗击外侮的重要武器。有观众深情表示:“他们不是来桂林逃难的,是来打仗的。武器不是枪,是笔;战场不是战壕,是报纸、舞台和诗歌。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看《阵地》看哭了。”“《阵地》让我们看到:抗战,从来不止一种打法;勇气,也从来不止一种表达。笔可以比枪更有力,文化可以比炮火更持久。这或许就是《阵地》最想告诉我们的——有些阵地,无声无息,却万马千军。”

《阵地》的价值,远超一部电视剧的范畴。它是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庄重纪念,是对那群用生命守护中华文脉的文化先辈的深切致敬,更是一次面向当下的深刻文化启迪。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和意识斗争,这部剧以其深沉的历史回响告诉我们:文化的阵地,无声无息,却关乎国魂;精神的传承,绵延不绝,方能照亮未来。文化阵地不能丢,文化薪火须代代相传。《阵地》点燃的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之火,必将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熊熊燃烧,激励我们守护好文人先辈筑起的精神长城,在新时代的征途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