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海网
台海网10月14日讯(导报记者 陈捷 通讯员 思法)短短6分钟,18条消费短信涌入她的手机。境外旅游遭遇盗刷上万美元,谁赔?近日,思明区法院发布了这样一起案件。
法官提醒,信用卡已成为不少游客出国游的“随身必备”,但不同国家存在支付规则差异,给“便利”带来了一丝风险。
遭遇 6分钟,18条消费短信涌入
长假的欧洲街头,阳光正好,可小莹(化名)的心却如坠冰窖——短短6分钟内,18条消费短信涌入她的手机,显示她的信用卡接连消费了10806美元。她猛然想起上午在教堂游览时背包拉链莫名开启的画面,于是迅速打开背包,才发现装有护照与信用卡的卡包早已不见踪影。
在意识到信用卡被盗刷后,她立即拨打银行信用卡客服中心电话挂失,并按客服中心要求向当地警察局完成报案。“我明明选的是‘密码+签名’,怎么没输密码也能刷?”回国后,小莹拿着境外报警记录到发卡行申请拒付,语气里满是焦急与不解。可银行的答复却让她从头凉到脚:欧洲当地通行“凭签名消费”,小莹信用卡领用合约中选择的“凭密码+签名”方式并不适用于该交易场景,国际卡组织已驳回她的拒付申请。发卡行仅能通过盗刷保险理赔4000美元,剩下的6806美元账单,还得小莹自己还。
协商多次无果后,小莹一纸诉状将发卡银行告上法庭,请求判令自己无需承担该笔盗刷账单的还款责任。
争议 跨境盗刷的“责任迷局”
法院第一次组织调解时,小莹情绪激动,快要哭了。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
小莹说:“当初我申请信用卡时选‘密码+签名’就是图安全,我从未泄露密码,也未在任何消费单据上签字,现在银行却说境外不适用,这不是骗我吗?”
银行一方却说,合约里写得很清楚,境外交易要遵循当地规则。案发地一直是凭签名消费,国际卡组织也确认这笔交易符合惯例。而且小莹把护照和信用卡放一起,同时弄丢就增加了盗刷的风险。
一边是消费者的愤怒,认为银行没有保障自己的消费安全;一边是金融机构的坚持,认为应该按照合约规则严格把控。法官抽丝剥茧,在规则与情理间找平衡,经过仔细翻看卷宗,把焦点锁定在“跨境支付规则差异”这一点上。
对于小莹方面,法官拿出其他类似案例的资料,耐心向小莹解释道:“境外用卡和国内确实不一样,很多国家至今还习惯凭签名消费,这不是银行故意隐瞒,而是支付体系的差异。”
对于银行方面,法官引导银行转换风控视角:“小莹之所以这么激动,是因为她觉得银行给的‘安全承诺’落了空。你们能不能向国际卡组织申请启动拒付复审程序,尝试帮消费者挽回损失?”
调解 一场温暖的跨境“线上和解”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银行多次要求总行向国际卡组织提交拒付复审申请,并动态向小莹反馈申请进展。
最终,这起涉及跨境支付规则冲突与损失分担争议的复杂纠纷,在一次跨境连线、跨越时差的线上调解中,双方达成了一致:银行与小莹共担损失,减免部分账单金额。
法官说,这场纠纷的化解,不仅结清了一笔账单,更像一次“双向提醒”——小莹以为“密码+签名”是万能的安全锁,却不知道在很多国家,签名仍是支付的“通行证”;金融机构的合约条款再清晰,若没有主动、通俗的解读,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仍是难以理解的“纸上文字”。
*******************************************************
【台海网报料渠道】
邮箱:taihainet@163.com
报料、登报、维权、内容合作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