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路运输对精度与安全的极致追求,推动着定位技术从“米级粗控” 向 “厘米级精管” 升级。北斗 RTK 厘米级定位终端依托实时动态差分技术,实现±1 厘米的定位精度,从 “单一测量工具” 升级为 “全流程智能管控中枢”,为铁路施工、运营调度、安全监测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撑,成为智慧铁路建设的核心装备。
施工精调:筑牢线路基础精度防线
铁路轨道、桥梁等基础设施的施工精度直接影响行车安全,传统测量依赖全站仪等设备,效率低且易受环境干扰。北斗 RTK 厘米级定位终端通过基准站与移动站的实时数据交互,在复杂工况下仍能保持厘米级精度,大幅提升施工质量与效率。
怀兴城际铁路建设中,施工团队借助北斗 RTK 厘米级定位终端完成轨道铺设与校准,将轨道几何参数误差控制在 2 毫米以内,较传统工艺效率提升 40%。在甘肃庆阳铁路换流站建设中,终端精准定位厂房与设备基础位置,结合沉降监测传感设备,实现施工过程与后期监测的无缝衔接,有效降低人为误差。而在桥梁支座安装场景中,终端配合三维建模技术,确保支座定位偏差≤1 厘米,为桥梁承重安全奠定基础。
智能调车:实现站场作业高效管控
铁路站场调车作业涉及多股道、多车辆协同,传统依赖人工核对与经验判断,易发生挤岔、冲撞等风险。北斗 RTK 厘米级定位终端通过实时追踪调车机与车辆位置,构建可视化调度体系,实现作业全流程可控。
齐齐哈尔车辆段引入搭载该终端的调车安全保障系统后,调度员可通过“数字孪生” 站场实时查看调车机位置、速度及道岔状态,15 分钟即可完成调车计划编制,准确率达 100%。2024 年冬季作业中,终端监测到 “辆 1 线道岔悬空” 异常,立即触发语音预警,及时避免了安全事故。相较于传统模式,作业人员劳动强度降低 30%,重复作业率从 40% 降至 5% 以下,彻底实现从 “汗水作业” 到 “指尖操控” 的转变。
安全监测:构建全时风险预警网络
铁路沿线山体、桥梁等设施的微小位移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北斗 RTK 厘米级定位终端凭借毫米级监测能力,成为防灾减灾的“隐形哨兵”。终端每隔 20 秒自动采集一次数据,结合 GIS 地理信息技术,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处置。
焦柳铁路沿线部署的该终端,对山体进行 24 小时全天候监测,6 年来成功预警多起山体位移隐患,未发生一起相关事故。在京沪高铁黄河特大桥巡检中,搭载终端的无人机集群按预设航线飞行,精准定位钢结构裂纹等缺陷,数据自动回传并智能分析预警,设备故障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9.7%。海南环岛高铁更通过终端与 AI 技术融合,实时监测轨道沉降与接触网状态,为高铁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从施工建设的精度把控到站场调车的效率提升,从山体位移的提前预警到桥梁设施的智能巡检,北斗 RTK 厘米级定位终端以精准定位为核心,以实时动态为纽带,以全场景适配为保障,构建起铁路全生命周期管控体系。这款集“测量、调度、监测” 于一体的智能终端,正推动铁路运输向 “数据驱动、精准防控” 转型,为铁路安全筑牢技术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