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湾区 面向全国 聚焦文化
一场文投会,八方资源来。11月26日至28日,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广东·广州)(下称“大湾区文投会”)在广州举办。今年大湾区文投会立足湾区、面向全国、聚焦文化,搭建文化企业与投资机构高效对接的投融资服务平台,推动文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11月26日至28日,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在广州举办。
作为辐射全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盛事,大湾区文投会已连续举办三年,秉持“为资金找项目、为项目找资金”的宗旨,从一场盛会升级为一个平台,再进阶到一个生态,吸引了优质文化项目与文化投资机构纷纷“向南看”。
据组委会介绍,本届文投会创新组织“1+8+N”系列活动,即1场主题大会,8场投融资路演,包括文化科技、文化智造、影视文化、国潮IP、数智创意、文化出海、投资并购、港澳创投专场,以及多场配套服务活动,力图成为投资机构和文化企业的“超级联系人”。
■会场展示的广东制造的机器人。
这也是继5月份重磅出台六大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之后,广东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政策深入实施、完善产业服务体系、构建创新生态闭环的一大突破之举。本届大湾区文投会以“为资金找项目,为项目找资金”为主题,进一步强化优质项目集聚、头部机构邀请、应用场景发布和交易合作对接等功能,打造一站式、低成本交易平台。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本届大湾区文投会吸引了超过330家文化企业(项目)和120余家投资机构的超200位投资人现场对接。另一个亮眼的数据显示,前两届大湾区文投会共有58个项目路演,最终28个项目在会上及会后一年内获得融资,转化率约达50%,一共实际融资超过95亿元。
亮点1 产业发展
如何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中把握投资机遇?
在26日举行的主题大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对文化产业发展和投资趋势的看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
算力网将打破“AI+文化”壁垒,重塑文化产业生态
目前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算力正成为各行各业的基础性生产要素。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表示,未来中国算力网将实现“像使用电力一样便捷使用算力”,同时将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文化内容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
“算力发展将降低‘文化+科技’的创新门槛与成本。”高文强调,通过将稀缺的智能算力转化为便捷可及的公共服务,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也能以合理成本调用强大AI工具进行创作,打破了过去仅大型科技公司才能主导的“AI+文化”壁垒。
在内容生产层面,算力网将赋能文化内容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生产。高文表示,从创意生成、内容制作到后期处理,均可获得强大的AI算力支持,这将催生全新的文化业态与沉浸式体验。他特别指出,强大算力支撑的大规模实时3D渲染,将使沉浸式文旅、线上虚拟演唱会等体验更加真实流畅,拓展出全新的文化消费场景;可实现文物高精度重建、古籍智能解析,让历史人物“数字复活”。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带来“‘十五五’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新机遇”主题交流。张铮表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就要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广东目前在数字创意、动漫游戏、网络视听、数字文化制造等领域形成较强竞争优势,并形成影视、动漫、游戏、电竞等文化产业优势集群。
面向“十五五”,张铮提出文化产业的多项发展思路。他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可充分利用产业竞争优势,加大文化领域的多学科科技利用水平;开展高水平文化科技攻关,着力解决文化领域“卡脖子”问题;加大文化科技平台、标准研发;发挥文化企业集聚效应,抢抓大模型发展机遇,推动高质量“中文语料库”“可信数据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库”建设;鼓励、包容新型文化业态发展。
此外,大力发展文化贸易,改变有产品、无IP的局面。推动文化内容、社交平台、文化技术标准出海。从“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发挥文化领域的人才优势,建立面向国际优秀文化人才的上升通道与发展平台。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
AI发展重构内容产业,文化产业必然将走向智能化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是什么?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陶锋认为,首先在消费端。他指出,代际文化需求的结构变化正重塑文化消费市场,不同年龄段群体、尤其是“Z世代”人群,已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群体。年轻群体的内容消费场景也发生显著转变,这一文化消费端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
其次在产业端。陶锋认为,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和全国第一大经济大省,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正释放大量文化创意需求。“广东制造业的优势体现在,制造业是一个更多面向消费终端的体系,正是因为产品直接面向消费端,所以广东的文化消费需求会更大。”陶锋表示,未来在产品设计层面,文化创意将成为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的核心元素,为产业端带来巨大的赋能。
“消费端与产业端的需求变化,都会牵引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变化。”陶锋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新一代人工智能(AI)的发展将深度重构全球内容产业,文化产业必然将走向智能化。广东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领域走在前沿,为文化产业智能化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大湾区必定会成为全球文化产品数字化的高地”。
对于未来投资方向,陶锋给出了三点看法:一是投内容,特别是广东文化产业政策包释放出大量可落地的政策红利,应围绕政策包中六大重点内容产业投资;二是投技术,聚焦垂类大模型、数据科技、智能科技及文化硬件制造产品等硬技术领域;三是投平台,特别关注文化垂类大平台、垂直文化平台及文化大数据领域。
亮点2 “政策包”
政策红利如何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保驾护航”?
今年5月,广东重磅推出涵盖影视、演艺市场、动漫影视、网络游戏、电子竞技、网络视听六大领域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87条硬核措施犹如一剂强心针,为这片文化热土注入澎湃动能。在大湾区文投会上,文化产业“政策包”成为业界人士热议焦点。
创业工场创始人麦刚:
AI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文化产业的深刻变革
拥有近30年创投经验的创业工场创始人麦刚,对广东文化产业“政策包”的赋能作用给予高度认可。他认为,政策精准聚焦科技与文化融合领域,为AI与文创结合、新技术活化传统文化等项目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效破解了文化产业创新过程中的资源整合难题。在AI浪潮下,有价值信息稀缺成为行业痛点,而政策的引导作用让优质项目更容易获得资源倾斜,加速了创新成果落地。
在投资方向上,麦刚坚守“选对行业、靠好团队、做好自己”的三重逻辑,将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的项目作为核心布局领域。他直言“AI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文化产业的深刻变革”,尤其关注用AI技术呈现传统文化的创新项目。
针对创业者,他结合自身经验给出建议:传统“小而美”模式值得探索,但要打造头部企业,需在行业选择、团队建设和核心能力培育上持续发力。本次大湾区文投会期间,他计划深入对接相关创业团队,挖掘兼具文化内核与科技实力的优质项目。
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
借政策红利加大投资,押注“产业+AI”隐形冠军
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表示,本次大湾区文投会呈现的“科技化+多元化”项目特征,与广东文化产业政策导向高度契合,政策红利与产业生态优势形成叠加效应,让大湾区成为文化科技融合的“沃土”。他特别提到,政策对硬科技赋能文化领域的支持,为投资机构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也降低了优质项目的筛选成本。
基于对政策导向和产业趋势的判断,梅花创投已将“产业+AI”作为文化领域的核心投资赛道,重点追踪AI具身智能、硬科技赋能文化等方向,且已在广州布局多个相关项目。吴世春以无人机表演替代烟花秀、机器人参与舞台表演等案例为例,强调AI对文化产业的赋能已从内容创作延伸至场景落地。
未来,梅花创投计划借助政策红利加大投资力度,重点挖掘能在细分领域打造隐形冠军的团队,尤其关注具备自主造血能力的项目。同时,将持续构建投资品牌,通过多元化退出渠道实现产业与资本的良性循环。
机遇集团董事长胡世辉:
从落子到“生根”,借助政策优势深耕湾区
作为企业代表,机遇集团·X-META董事长兼CEO胡世辉是广东文化产业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六大政策包为我们这样的科技文化企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成长土壤。”胡世辉表示,在政策引导下,机遇集团不仅获得深圳福田资本集团的投资,还顺利将研发中心落地深圳,计划进一步迁移总部,实现深耕湾区的战略布局。“政策带来的开放环境、人才储备和资本支持,让企业创新研发无后顾之忧。”
依托政策红利和产业优势,该企业重点布局XR全感技术,最新推出的“魔法冰堡”项目仅用36平方米就呈现100平方公里虚拟场景,首发10天便覆盖全国20多个城市。该项目以六觉沉浸式体验为核心竞争力,实现了硬科技与文化内容的深度融合。胡世辉透露,下一步将联合本地IP资源研发岭南文明主题项目,借助政策支持的场景优势扩大商业化版图。
报告
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突出 未来投资看文化“智”造
大湾区文投会现场,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发布了《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产业规模庞大、文化制造领先、文化服务聚集、城市协同联动、数智全面赋能、产业生态良好、内外循环联动、金融投资活跃、政策红利巨大等九大优势。
《报告》指出,广东的文化产业规模庞大。2024年,广东文化产业营收30252.10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9.9%,增速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规模约占全国1/6,连续22年位居全国首位。2025年前三季度,广东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已超2万亿元,利润超2000亿元,总营收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广东文化服务集聚优势突出。在文化服务领域,2024年广东营收13374.14亿元,增长8.8%,在网络游戏、动漫影视、网络视听、影视、演艺市场、电子竞技等6大领域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服务集群。
产业生态良好。广东拥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11891家,占全国1/7。截至2025年10月,广东拥有文娱创业企业超3000家,数量居全国第二。广东还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29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此外,《报告》分析了未来文化产业的投资趋势,从方向上看是投内容、投技术、投平台;从领域上看是投文化服务业、文化制造业、农文旅体教融合3大板块;文化科技融合、数字创意生产、文化“智”造、新型文化消费4大赛道尤其值得关注。
榜单
“大湾区金文投”2025年度案例出炉 羊城创意产业园上榜
11月26日,大湾区文投会发布了“大湾区金文投”2025年度典型案例,涵盖年度文化企业、年度园区及年度投资机构三类案例。
针对报名参会的超过300个文化企业(项目),大会组委会邀请专家共同评选出具备显著文化代表性、科技前沿性以及发展潜力的创新型文化企业,共有10家企业入选“大湾区金文投2025年度推荐文化企业”。
本次评选还针对大湾区内的产业园区进行评选,具有显著文化产业属性、建筑面积规模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文化产业园区可参与评审。组委会共收到报名园区52个,经过评审最终选出9个园区为“大湾区金文投2025年度推荐文化园区”。
值得一提的是,羊城创意产业园上榜。羊城创意产业园历经18年培育,已构建全媒体、游戏动漫、音乐直播、人工智能、创意设计等产业矩阵,年产值约400亿元,在广州市天河区纳税额约11亿元,园区就业人数超1万人,累计走出酷狗、荔枝等9家上市企业,为广东省文化产业繁荣及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贡献力量。
本次评选立足湾区,面向全国,对重点投资文化产业领域的200多家投资机构按照基金规模、投资项目数量及文化产业投资成功案例等规则进行筛选,最终选出24家投资机构为“大湾区金文投2025年度推荐投资机构”。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金瑜
■图片: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