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走出东京机场闸机,两个穿深色外套的男子突然冲上前,指着他的胸口嘶吼:“你是日本的耻辱!”“帮外国人骂自己国家,你算什么日本人!”—— 这是日籍演员平田康之拍完《731》回国时的真实画面。随着电影《731》热映,这位把 “恶魔” 石井四郎演活的演员,一边被中国观众赞 “演技封神”,一边被同胞贴上 “卖国贼” 标签,这场撕裂的舆论背后,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重量。
【争议原点:演 “731 核心反派”,他为何成了众矢之的?】
作为今年最受关注的历史题材电影,《731》的每一幕都让人揪心:小贩王永章被强行拖进 “特设监狱”,冻到发黑的手指被硬掰下来做实验;毒气室里的惨叫声穿透屏幕;活体解剖台旁,石井四郎面无表情地记录数据…… 而影片的 “大胆” 之处在于,所有日本角色均由日籍演员出演,平田康之就是那个 “让观众恨到骨子里” 的石井四郎。
熟悉平田康之的观众都知道,这位 1958 年生于东京的演员,早就在中国影视圈 “扎了根”。从抗战剧里的冷血军官,到谍战片里的阴险特务,他演的 “坏蛋” 几乎没重样过,甚至有观众调侃 “看到他出场,就知道主角要遭难”。但这次接演石井四郎,他却犹豫了整整三个月 ——“这个角色不是虚构的反派,他手上沾着真实的人命,我怕演不好,更怕对不起那些受害者。”
更让人意外的是,最终接下角色时,平田康之主动提出 “分文不取”。“我不是来赚钱的,我是来还债的。” 他这句轻描淡写的话,背后藏着一段家族往事。
【角色之外:父亲的军医记忆,成了他的 “历史枷锁”】
平田康之的父亲,曾是二战时期驻中国东北的侵华军医,驻地离 731 部队旧址只有十几公里。父亲在世时,总在深夜跟他讲起一个画面:“每到后半夜,就能听到从试验场传来的哭声,不是小孩子的哭,是大人的哀嚎,像被掐住喉咙的野兽,能缠人一辈子。”
直到父亲晚年,还会在梦里惊醒,攥着平田康之的手反复说:“当年我没去 731,但我知道里面在做什么,我对不起那些人……” 父亲的愧疚像一块石头,压在平田康之心里几十年。“我没办法替父亲道歉,但我能让更多人知道那段历史,这是我唯一能做的。”
为了演好石井四郎,他做的远不止背台词。史料里记载 “石井四郎爱喝玄米茶”,他特意找日本老茶商学煮茶,连握茶杯的姿势都反复练;在哈尔滨拍摄时,他每天收工后都绕路去 731 部队遗址,蹲在生锈的铁门前,用手轻轻摸过墙上的裂痕,“我想试着感受那些受害者的温度,哪怕只有一秒钟。”
【拍摄现场:演完活体实验戏,他躲在角落干呕半小时】
电影里有一场石井四郎主导活体解剖的戏,镜头里,他眼神冰冷,用镊子夹起组织样本时手都没抖一下;但喊 “卡” 的瞬间,他立刻扔下道具,冲到片场角落扶着墙干呕,工作人员递水给他,他却摆着手说 “没事,就是觉得难受”。
“我演的只是戏,可当年那些人是真的在经历这些。” 平田康之在采访里说,拍摄那段时间,他经常失眠,一闭眼就想起父亲说的 “哀嚎声”。“我不敢说自己演得多好,但我敢说,我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没敢敷衍 —— 我怕对不起那些没能开口的受害者。”
【现实困境:被骂 “叛国”、朋友绝交,他偏要把历史说给孩子听】
《731》上映后,平田康之的日子更不好过了。日本右翼媒体在报纸上骂他 “叛国者”,说他 “拿日本的耻辱换外国人的好感”;曾经一起合作过的演员跟他断绝联系,有人甚至在他家门口贴满写着 “滚出日本” 的标语。
但他没停下。他主动联系日本的中小学,带着史料去给孩子们讲课,用简单的语言讲 731 部队的历史。“有孩子问我‘这是真的吗?’,我就把当年的照片给他们看,我说‘这些都是真的,你们要记住,永远不要让这样的事再发生’。”
现在的他,还在偷偷学中国东北方言,手机里存着东北话教程,有空就跟着念 “俺们那旮旯”“唠嗑”。“我想接更多抗日题材的戏,不是想当‘英雄’,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历史不该被忘记。”
【结语:这场 “误解”,藏着铭记历史的真正意义】
电影《731》的结尾,有一行字幕:“我们不是要记住仇恨,是要记住那些不该被遗忘的人。” 而平田康之,用自己的方式,把这句话落到了实处。他不是 “卖国贼”,只是一个敢直面历史的演员;他演的不是 “恶魔”,是想让更多人看清 “恶魔” 的模样。
或许,机场那声 “卖国贼” 的骂声,只是一场无奈的误解。但这场误解也让我们明白:铭记历史从来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群人的事,而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 毕竟,只有记住过去,才能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