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代电:没有网络时代的“群聊”

三十五年,足以让青丝染上霜华,让蹒跚学步的孩童长成栋梁,也足以让一个时代的通信方式,完成一场天翻地覆的蜕变。如今,我们握

三十五年,足以让青丝染上霜华,让蹒跚学步的孩童长成栋梁,也足以让一个时代的通信方式,完成一场天翻地覆的蜕变。如今,我们握着手机轻轻一点,就能与远方的亲友畅聊,微信群里一条通知,瞬间便能抵达成百上千人手中,这般便捷,早已习以为常。可每当指尖划过屏幕,我总会想起那些与摇把子电话、总机转接相伴的日子,那些带着电流杂音的“代电”时光,是刻在记忆里的温暖印记。

1990年,我刚参加工作,在武城县梁庄乡政府任职。彼时的梁庄乡因离县城较近,没有邮电局,县邮电局在乡政府设了一个小总机。那台笨拙的磁石电话,俗称“摇把子电话”,是当时唯一的通信工具。它没有拨号键,要打电话,得先用力摇动侧面的手柄,通过手摇发电发出信号,接通总机台。总机台上密密麻麻排列着插孔,总机员接到信号后,会根据需求,将连接着我方线路的插头,插入对方单位对应的插孔里,通话才算接通。

最特别的是,这种转接并非“隐形”——A与B通话,作为转接方的总机员C,全程可以监听。那时的通信,没有太多隐私可言,却带着一种原始的纯粹。我常常在一旁看着总机员忙碌,插头拔插拔插间,便架起了相隔千里的沟通桥梁,觉得奇妙又神圣。

1991年,我调任县乡镇企业局,办公室里依旧是这种依赖总机的电话。工作中,最频繁的任务便是给全县15个乡镇企业办公室下通知。若一个个打电话,需总机转接15次,耗时又费力。就在我为此发愁时,办公室主任告诉我,邮电局总机有个“代电”业务,堪称当时的“群聊神器”。

“代电”就是让总机一次性接通所有需要接收通知的乡镇电话,实现“一对多”的信息传递。每次需要下通知,我都会先摇动摇把子,接通总机,清晰报出单位代号:“总机,我是242,需要办理代电。”总机员应声后,便开始逐一接通15个乡镇的政府办公室电话。这过程通常要等三五分钟,电话那头偶尔会传来总机员与乡镇接线员的简短对话,夹杂着电流的滋滋声,格外真切。

待总机通知“全部接通”,我便开始点名:“杨庄、老城、祝官屯、甲马营……”每个乡镇依次回应“在”“听着呢”,那此起彼伏的应答声,透过听筒传来,仿佛一群人围坐在一起,热闹又庄重。随后,我便一字一句地念通知内容:“请大家伙记录,定于几月几日几时,在县城某地点举办培训班/召开会议,请乡镇分管副书记、副乡长、乡镇企业办主任参加,于几月几日之前将名单报至县乡镇企业局办公室……”当听见电话里各个乡镇都回到收到了,我也完成了工作任务。这样的通知,我每月要发好几次,两年间,不知念了多少遍,那些带着电流杂音的声音,早已融进岁月里。

彼时的世界,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更没有网络。摇把子电话的手柄摇出的,是唯一的通信希望;总机员手中的插头,连接的是最迫切的信息需求;而“代电”业务,便是当时最高效的“群通知”方式。我们靠着这些原始的工具,有条不紊地推进着工作,没有抱怨,只有对每一次通话的珍视。

如今,三十五年过去,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摇把子电话早已被送进了博物馆,总机转接的场景成了老照片里的风景,“代电”这个名词,更是鲜少有人知晓。取而代之的,是4G、5G网络全覆盖,是微信、视频通话随时连通,是工作群里一条消息便能“秒达”全员。曾经需要耗时半小时的“代电”通知,如今只需手指轻轻一按,便能完成;曾经要摇动摇把子才能接通的远方,如今视频里便能清晰看见对方的眉眼。

通信方式的变迁,何止是工具的迭代,更是时代发展的缩影。从摇把子到智能手机,从总机转接至万物互联,三十五年间,我们跨越了通信的鸿沟,也见证了国家的飞速发展。那些与摇把子电话相伴的日子,或许简陋,或许笨拙,却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与奋斗,藏着最质朴的生活气息。

偶尔,我会跟身边的年轻人说起“代电”的故事,他们听得一脸新奇,仿佛在听一个遥远的传说。而于我而言,那些带着电流杂音的应答声,那些总机员拔插插头的身影,早已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它提醒着我,岁月虽逝,初心不改,而那些藏在通信变迁里的时光,永远温暖,永远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