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影视剧中,黄飞鸿极具传奇:他是个可以“以一敌百”的武学大家,他的“无影脚”、“铁线拳”和“飞砣技”绝学更是出神入化;关键,这位武学宗师还与留洋美人十三姨有一段不朽的情爱。
真实历史上的黄飞鸿确实善武,但他的真实人生却与小说、影视剧出入很大——
“飞熊”这个听起来和“飞鸿”是两种感觉的名字,却恰是黄飞鸿的乳名。因为生在广州佛山南海县,所以自小黄飞鸿说的便是粤语。
与同时代的大多数孩子一样,黄飞鸿出生那天一切如常,既没有喜鹊临门,也未见突然电闪雷鸣。可因为身在武学世家,他自幼便有一副异于常人的好身板。
黄飞鸿幼年身体异常结实与他父亲黄麒英的遗传基因有关,黄父是晚清著名武师,他后来甚至被人称作“广东十虎”之一,他尤其擅长治疗跌打损伤。
但即便黄麒英武艺高强且在武林中排得上号,但同当时多数武人一样,他的经济状况非常拮据。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街头卖艺的收入一度成了他们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
因为深知靠卖艺讨生活的苦楚,所以黄麒英一心想让儿子做个读书人。为了培养出“读书人儿子”,黄麒英甚至还在儿子出生后买了几本书摆在儿子床头。
可事与愿违的是,黄飞鸿自两三岁起便对武艺极其感兴趣而对诗词歌赋一类全无兴趣。
待到上学时,黄飞鸿更是让黄麒英头疼极了。他辛辛苦苦攒钱送他去读书,可他却一心只惦记武艺,课堂上先生讲什么他是一句也记不住。
黄麒英妻子过世早,忙于生计的他自然无法管顾儿子的学习。日久后,黄飞鸿的成绩便越来越糟糕了。
让黄麒英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不久后,黄飞鸿竟逃学偷偷看父亲卖艺,对于小小的他而言,课堂上那些枯燥的课文岂能有卖艺耍把式有意思。
黄飞鸿每次逃学看父亲卖艺,都躲在人群里,他个头小自然很难让一心表演的父亲发现了。他每次都看得入神,人群中耍拳的父亲在他眼里是英雄一般的存在,尤其,当父亲每次表演完人群不断传来喝彩声时,他更是对父亲充满了崇拜。
纸是包不住火的,很快,黄麒英就发现了儿子的“秘密”,他发现儿子经常在院子里一个人偷偷比划。而他比划的招式,正是他卖艺时表演的招式。
思量明白各中缘由后,黄麒英便将儿子郑重地叫到了房间谈话。
那天,两人的谈话持续了整整一个时辰,但父子俩究竟说了啥却没人知道。世人只知道,这次谈话后,黄飞鸿便开始跟着父亲卖艺了。
也是从那以后,黄飞鸿便再也不必进学堂了,他开始全天候地跟着父亲学习少林功夫。或许是天赋异禀的缘故,黄飞鸿学武速度极快。就连黄麒英的绝学虎鹤双形拳,黄飞鸿也是一学就会。
自从黄飞鸿跟着卖艺后,黄麒英卖艺所得的赏钱便迅速多了起来。
每次出去卖艺,黄飞鸿都会提前给观众“说道说道”,他的说辞前总喜欢加一句“家家有好处,派派有妙招”。说来也怪,每次只要他一边敲锣一边吆喝这句说辞,周围人便会蜂拥而至。
待到人多了以后,黄飞鸿便会在表演前给大家介绍他们当天表演项目的具体。每次介绍他自己耍的绝活‘五郎八卦枪’时,他还总会似不经意地介绍下该枪法的历史。这样吊住了胃口后,他才会开始真正的表演。
因为每日早晚勤加练习,小小年纪时,黄飞鸿便对拳法、枪法有了很深的造诣。他的演艺动静刚柔,高低快慢,上下起伏,无处不妙,日久后,人们便慢慢对这个小英雄产生了格外的好感。
眼看着生意越来越好了,黄麒英的脸色却反而显得不似先前好看了。因为随着人的越来越多,向他们父子提各种要求的便也越来越多了。这种种,便是他忧心的所在。
一日表演散场后,黄麒英突然叫住年仅十三岁的黄飞鸿道:“锡祥(黄飞鸿原名),今天咱们又有点冒险了,一味满足他们要求,他们会越来越过分的,那样我们迟早会出事。”
黄飞鸿一边收拾一边寻思着怎么接话,他正准备开口时,黄麒英却继续说道了,他说:“哎,要是咱们能开个武馆,便也不用这样冒险了。”
黄飞鸿听了立马眼睛一亮,他接茬道:“开武馆好,还可以收徒弟,有了落脚地,咱们便也不用到处找地摆场子了。”
黄麒英听了却叹了口气道:“可开武馆没你想得容易”。黄飞鸿听了依旧不以为然地道:“依我看,开武馆也没你想的那么难。”
这次谈话后,父子两便再也未提及开武馆之事,两人只更加卖力地在街边卖艺了。以往,每次散场完都是黄麒英自己端着盘子去向观众讨要赏钱,可那次谈话后,每次散场时,黄飞鸿都会第一个冲上去讨赏。
黄麒英见他这般,心里是既欣慰又心酸。
一年后,父子俩终于有了一些盈余。那天,在房间里数完钱后,黄麒英高兴地说:“锡祥,看来,再过几年,我们就可以筹备开武馆了。”黄飞鸿听完父亲的话却并不言语,他坐定后忽然问:
“习武的最终目的就是开武馆吗?”
黄麒英听完后当即愣住了,他顿了顿后道:“我们习武之人都有一颗匡扶正义的心,江湖人讲的那个‘义’字便是‘正义’的‘义’,这个“义”字,才是我们习武的目的。”
黄飞鸿听了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那天,他第一次觉得自己身上的武艺竟是如此可贵。也直到此时,他才懂得父亲平日为何总喜欢打抱不平了。
可关于何为“义”,此时的黄飞鸿依旧有些懵懂,他只知打抱不平是“义”,而不知其他。可这个问题,他没有继续追问父亲,他想自己去找答案。
这次谈话不久后的一天,年少气盛的黄飞鸿与当时的武术大师郑大雄进行了一次打擂。两人的这次比试中,黄飞鸿竟以自己的四象标龙棍险胜郑大雄的左手钓鱼棍法。
这次比试后,黄飞鸿的名头便打响了,时人都开始称呼他为“少年英雄”。
当上“少年英雄”后,黄飞鸿对自己的要求也开始变高了,平日里,他不仅更加刻苦地学艺,而且还经常把周边百姓的安危挂在自己肩上。
一日,黄飞鸿在街上看到一男子被众人追杀后果断向父亲提出“要去帮忙”。黄麒英听了问:“你怎么确定这个男子是个好人?”黄飞鸿听了忙道:“他逃命时还怕伤及百姓,足见他是好人。”
黄麒英听了便起身道:“走,去会会!”
随后,父子两联手帮助这个男子打退了追杀者。如黄飞鸿所料,这个男子是个好儿郎,他此次落难全因打抱不平。被黄麒英父子救下后,这个叫林福成的男子很快与黄飞鸿成了好友。
后来,因感激黄飞鸿的救命之恩,林福成竟在征得师父铁桥三的同意后将自己的独门绝技“铁线拳”和“飞砣”教给了黄飞鸿。自此后,黄飞鸿的武艺便更加超群了。
16岁那年,黄飞鸿便在广州铜、铁行工人集资下开设武馆。黄麒英一直以来的梦想,终得以实现。从此时起,黄飞鸿便也成了广州历史上最年轻的武术教练。
开设武馆后,黄飞鸿自然在武学上更加发奋了,在此期间,他还发明了一个绝招,这个绝招便是后来影视剧中被反复强调的“无影脚”。但实际上,黄飞鸿所创“无影脚”起先并不叫“无影脚”,它并非黄飞鸿原创,它也远没有影视剧中演绎的那般神奇。
真实的“无影脚”原名叫“裙底穿心腿”,黄飞鸿学到这个绝招后对它进行了改良,以前的穿心腿是侧面起脚,经他改良后的穿心腿则是正面起脚。
这样起脚不仅力度更大,而且因脚躲在长衫底部,起脚时不容易被发现,所以,敌人通常无法预知他起脚时机。如此一来,被改良后的裙底穿心腿便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开设武馆期间,黄飞鸿收了无数弟子,其中武艺最高者是梁宽,可惜,他这位弟子年纪轻轻时便去世了。
黄飞鸿弟子中,跟他学艺时间最长的是林世荣,林世荣便是影视剧和民间传说里的“猪肉荣”,他跟黄飞鸿学艺20年,是其众多弟子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正是这位弟子,后来在广州开设了3家武馆,一生授徒万余人。后来将南派洪拳融入黄飞鸿电影的香港导员刘家良之父刘湛,他便是林世荣的弟子之一。
因看惯了中国人内斗的各种,加上卖艺开武馆时经常遇到挑事的人,所以他在教育弟子时他特别强调“不能随意斗武”。他经常对弟子说:“习武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斗武、争输赢,而是为强身健体、为匡扶正义、为利国利民”。
可惜,黄飞鸿早年就领悟的这些,他的弟子甚至儿子却并不能理解透彻。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和同时代的武人一样,有一颗“相斗”的心。武人相斗,大抵和文人相轻一样,是极难避免的劣根性。
无论黄飞鸿怎么试图让武人团结以抵御外敌,他们依旧还是会陷入因门派之见和诸多利益引发的矛盾,武人互相诬害、倾轧、争斗之事经常上演。
黄飞鸿是极少数除掉了劣根性的武人,他极少与人为输赢搏斗,他只一心想强国强种、抵御外敌,为了实现理想,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将毕生绝学传授给世人。
在传授国人武艺的同时,黄飞鸿还经常打抱不平。为此,20岁那年,黄飞鸿甚至不惜和一条恶犬搏击。
黄飞鸿与恶犬搏击的事件发生在香港,根据史料记载,1876年春夏之际,一位英国人竟专设擂台要和中国高手决斗,他还放下话:谁要能光着上身打赢恶犬,就可以拿走百金,输了便需给五金。
这条恶犬大如牛犊且凶猛异常,它对赤身裸体和血腥味极其敏感,一旦打斗时对方有破皮擦伤它便会扑上去撕咬。每次中国高手被他的恶犬咬伤后,洋人还龇牙咧嘴地狂笑说:“你们中国人连狗都不如”。
这个英国人的做法引发了国人的愤怒,可因为这条恶犬实在凶猛,咽不下气的中国高手均不是对手。黄飞鸿的弟子陆正刚因实在看不过眼,便决定请师父出山。
黄飞鸿听弟子说完后立马拍案而起道:“岂有此理,当我们中国人都是好欺负的吗?走,我们这就去会会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