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李冶

公元713年,盛唐的晨光刚越过高耸的城阙,吴兴的书香庭院里,一方砚池正映着初升的朝阳,那时一个名叫李冶的女婴降生,如一粒松烟坠入澄澈的溪涧。彼时的江南文风,漫过雕花窗的格栏,将笔墨的气息悄悄嵌进她稚嫩的掌心,让竹简与绢帛成为她触碰世界的第一片衣角。
李冶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诗才,据记载六岁那年,被父亲抱人庭中,观赏蔷薇花时,曾写下一首《咏蔷薇》,诗句:“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如一颗青杏砸在青砖墙上,弹起的声响越过朱门,在江南的文风里撞开第一扇才情的轩窗。但是“架却”,谐音“嫁却”。 她父亲认为此诗不祥:小小年纪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绪乱,长大后恐为失行妇人。于是在她十一岁那年,将她送到玉真观出家为女道士。当时超然物外的知名作家茶圣陆羽,和释皎然均同她意甚相得,著名诗人刘长卿也与她有密切联系。她还与朱放、阎伯钧、萧叔子等人情意非常投合。她的《寄朱放》《送阎二十六赴剡县》等诗一扫从来女性作家的羞涩之态,坦然面对男女社交,超前意识逾越了历史千年。
那首《八至》里“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语浅而意深,在透析物象中透析人心。彼时的唐代诗坛,男性文人的笔墨如参天古木,而李冶的文字恰似一株柔韧的木槿,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在枝桠间绽放出别样的芳华,让诗坛的天地多了几分可触可感的生机。
时代的洪流往往会将个人的命运席卷。安史之乱的动荡,将她推向了北迁长安的旅途。她怀揣一卷诗稿,竹杖布履踏过破碎的城郭,如一叶飘萍却始终握着文字的舟楫。江南的烟雨与长安的尘沙,在她的诗稿上交替晕染,让《寄校书七兄》里的“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多了几分乱世的沧桑与厚重。她的诗歌不再是闺阁里的私语,自此打破了性别筑起的大门,让女性的诗情在文字的天空恣意翱翔。
晚年的李冶诗名愈发鼎盛,唐代宗李豫得知她的才华,一纸诏书把她牵入长安的宫墙。琉璃瓦折射的短暂光彩里,银簪绾起鬓边霜华,宫廷宴饮上的即兴赋诗,如春风拂过金樽,让当朝皇帝也为她的才思颔首。然而,宫墙内的繁华终究是易碎的瓷瓶,诗笺上的墨香还未干透,朱批的冷意已漫过玉阶。至公元784年,因其曾上诗叛将朱泚,她被卷入致命的漩涡,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
令人遗憾的是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六首。却如一泓清泉,悄然渗透时光的缝隙。当后人于月夜低吟“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时,便是在不同的时空坐标里,与这位中唐的女诗人,完成了一次次静谧而深长的唱和。而且那首《相思怨》中的诗句:“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一直在被每个时代的深情男女珍藏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