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水管换新了,监控和充电桩也装上了,我们住得越来越舒心。”11月25日,在西安市临潼区行者街道行者社区,居民李振发谈起社区的变化难掩喜悦,“以前小区动不动就停水,半夜起来接水是常事。”

由于行者社区部分小区建成较早,基础设施老化,加上物业缺乏有效管理,维修资金筹集难,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一度推进缓慢。新建的小区居民结构复杂,邻里关系疏离,因装修、漏水等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
为破解治理难题,社区“两委”探索建立“1+4+Y”服务模式: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在辖区各小区设立“党群驿站”“红色会客厅”作为议事平台,推动“发现问题—协商研讨—解决问题—事后跟踪”四步闭环治理,并整合党员志愿者、“双报到”单位、物业公司等多元力量,实现服务精准化。
“在建业家园小区管道改造中,我们通过民主议事和公开比选,为每户节省3300元,总共省下70多万元资金。”行者社区党总支书记赵斌表示,通过努力,在他们社区,“花小钱办大事”成为现实,治理成本显著降低,居民满意度大幅提升。
“十四五”期间,临潼区行者街道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通过“一社区一特色”品牌创建和“网格+”服务模式,有效破解老旧小区改造、邻里矛盾调解、民生服务供给等难题,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见成效。

“叔,我看您的脚还没有好利索,有啥事随时叫我。”11月25日,在行者街道石油生活城社区,网格员余璐走访独居老人张志青时说道。
89岁的张志青是石油生活城社区“五色两星一爱心”民情图数据库的重点服务对象。
“我年纪大了,脚最近又出了问题。咱社区的网格员每天都来看望我,让我感受到很温暖。”张志青说。
“我们通过日常走访,将了解到的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等八类重点人群的基本情况用五种颜色、红黄两星图标、一个红爱心进行标注。”余璐说,社区为每一栋楼都绘制了一张图,用“五色两星一爱心”进行分类标记,形成一张要素全面、动态更新的民情图。在此基础上,建立专属帮扶清单,开展“一户一策”精准服务。
面对老龄化加剧和群众诉求多元化等新挑战,行者街道石油生活城社区以党建引领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整合场地资源,划分四大功能区,实现23项政务事项“家门口办理”,2025年累计服务1500余人次。
社区还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启动“邻里话事”议事机制,推出公益托管服务,开设阅读、手工等课程;联合辖区医疗机构组建“党员医疗服务队”,开展嵌入式义诊。针对新能源车主“充电难”问题,社区联合双报到单位推进“惠民添新桩”行动,新增20余处智能充电桩,计划年内再增30个充电点位。
当天,在行者街道蓝光长岛社区养老服务站,老人们有的在吹拉弹奏,有的在聆听健康讲座,大家你说我笑、其乐融融。
“这儿不仅宽敞明亮,还有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正在唱戏的老人陈浔波笑着说道。

蓝光长岛社区养老服务站位于蓝光长岛国际小区一期33号楼,总面积约526平方米,累计投资87.5万元,服务站设立有日间照料休息室、老年营养餐厅、医疗保健室、心理疏导室、多功能活动室、浴室、阅览室、休闲区域等多个功能室,旨在让社区老年人能在家门口享受到方便可及、质量可靠的优质养老服务。
“社区以‘一米阳光’服务品牌为抓手,推动爱幼助老服务常态化、精细化。”蓝光长岛社区党支部书记韩龙介绍,社区养老服务站提供24小时看护,志愿者定期上门陪伴老人、帮助做家务;针对儿童,社区组织趣味运动会、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搭建展示自我的小舞台。
从行者社区的“众人拾柴”,到石油生活城的“精准滴灌”,再到蓝光长岛的“温情守护”,“十四五”期间,行者街道以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以多元共促社区和谐,逐步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基层治理之路。
行者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完善“网格+”治理机制,推动资源下沉、服务前移,切实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让基层治理更接地气、更具质感、更暖民心。(记 者:王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