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李后强:中国古盆地是樱花的故乡

编者语“严谨”“客观”“科学”本应是治学的基石,如今却常被一些无能、无良亦无知的人当作挡箭牌,成为其抱残守缺、尸位素餐,

编者语

“严谨”“客观”“科学”本应是治学的基石,如今却常被一些无能、无良亦无知的人当作挡箭牌,成为其抱残守缺、尸位素餐,把学问做成僵死的教条的借口,甚至被作为攻击他人的名头“利剑”。而真正的学者敢于像李后强教授那样,以跨学科的锋刃劈开未知的暗礁,用想象力的火种点燃认知的荒原;在知识废墟上重建体系,在思想边界处拓展可能——这份蓬勃的勘探勇气与整合智慧,才是学术生命最可敬的尊严与成就。

编辑:宋翔

李后强:四川盆地是樱花的老家(节选)

作者:李后强(四川省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PART.0樱花起源之谜

学术界有观点认为,人类可能起源于喜马拉雅,世界上大多数植物也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根据日本学者撰写的著名的权威性樱花专著《樱大鉴》记载,野生樱花原生中国,最早是从喜马拉雅山脉移植下来,最后传入日本。那么,野生樱花从喜马拉雅移植到哪里被驯化栽培的?文献没有任何记载,这是一个谜题,也是一段历史空白。

樱花(来自网络)

PART.0四川盆地:樱花的驯化之地

从文献和考古发现来看,原始樱花主要在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特别是青白江、眉山一带进行人工驯化栽培。在四川盆地人工栽培成功后,樱花沿着长江(岷江)和丝绸之路(今天的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传到东西南北,比如湖北、福建、西安、云南、台湾等地,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最后传到日本。因此,樱花的源头和老家在四川盆地,在成都平原岷江两岸,青白江、眉山是樱花栽培的核心区。

至今,在成都周边山区,如龙门山、龙泉山、西岭雪山、峨眉山等还能找到野生樱花。在成都出土的文物中,也有樱花的记载。最有说服力的文献是宋代成都郡丞何耕对垂枝早樱主要特征的描述,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证据。他在《苦樱赋》(并序)中写到:“余承乏成都郡丞,官居舫斋之东,有樱树焉:本大实小,其熟猥多鲜红可爱。其苦不可食,虽鸟雀亦弃之”。这里,他描述本大实小,而果苦不可食,决不是樱桃,而必定是观赏樱花无疑。在成都市至今还有锦江区樱花街等地名。

成都锦江区樱花街(来自网络)

PART.0青白江区:樱花栽培核心区的实证

青白江区地处成都市东北部,东经104°9′37″~104°29′31″,北纬30°39′33″~30°55′0″,东连金堂县,南邻龙泉驿区,西接新都区,北靠广汉市。区境内有平坝、丘陵、低山三种地形,海拔451~915米。总的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低,而平原区则北西高,东南低。区内有清白江和毗河两条大河,水源来自岷江。青白江区属于内陆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9~16.7℃,全年无霜期273~279天,年平均降水量为925.4毫米,年平均日照1239.1小时。2012年2月在青白江祥福镇万年村出土了“樱花乌木”,残长20米,根部展宽4.7米,初步估计死亡时间在万年前,被称为“樱花树王”。最近在青白江大弯街道双元村出土的春秋战国船棺内,发现大量青铜器、陶器、漆木器、玉石器,部分器具中还发现稻、瓜籽、桃核等农作物,在一些青铜器上似有樱花图案。青白江区所辖乡镇如红阳、大弯,弥牟、大同、城厢、祥福、姚渡、清泉、龙王、福洪、人和等,地名与樱花生长环境接近。

示意图(来自网络)

有记载称,诸葛亮八阵图遗迹在青白江区的牟弥镇。在青白江栽满各种樱花的凤凰湖,发现了虎熊龙凤座、摇钱树、乌木等,都与樱花有关。樱花的传播像所有生物一样呈放射性扩散。云南与四川地域相近,是最早受惠地区之一。所以,滇樱花自古以来就闻名天下。这与日本一个传说基本吻合,该传说称日本樱花的祖本,是由僧人从云南带回去的。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冬海棠,生云南山中……冬初开红花,瓣长而圆,中有一缺,繁蕊中突出绿心一缕,与海棠、樱桃诸花皆不相类。春结红实长圆,大小如指,恒酸不可食。”这冬海棠即冬樱花,当地人至今仍称之为“冬海棠”。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来自网络)

PART.0四川盆地的地理气候优势

从中国地理和气候来看,野生樱花应该是在四川盆地被驯化栽培。因为四川盆地湿度、温度、日照度、海拔高度、土壤成分最适合樱花生长。同时,这里是横断山脉的过渡带,地貌多样,气候立体,动植物最为丰富,比如有大熊猫、银杏、珙桐等“生物活化石”。

喜马拉雅为中国地理第一阶梯,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呈巨大金字塔形态,最高的珠峰达8844米。据地质考证,早在20亿年前,喜马拉雅山脉的广大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称古地中海,与太平洋、大西洋贯通。由于印度板块北移与欧亚大陆板块相撞,受挤压抬升,成为当今世界的最高山脉。最新研究显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最少有4.5亿年。如果人类起源于喜马拉雅,则是沿着河流分别向东向西迁徙,其中一部分到了四川盆地和中原,走向亚洲和世界。因此,有北京周口店人,有四川资阳人、重庆巫山人、云南元谋人。另外一部分到了古印度和两河地区,再走向非洲、欧洲,直至全球。黄帝、颛顼、大禹等诞生在四川,他们是樱花的移植栽培者。

喜马拉雅山示意图(来自网络)

四川盆地位于中国地理第二阶梯,约20万平方公里,海拔300至700米,地理界线为云贵高原、巫山、大巴山,内部为低山、丘陵、平原。四川盆地号称千河之盆,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400多条,不同规模的河流有5000多条,又是紫色(红色)盆地,属于世界唯一,具有内陆海洋性气候,但没有台风、寒流、沙尘暴,最适合人类生存,最适合植物生长。中国地理第二阶梯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不适合樱花生长,因为海拔高,或者是沙漠或者是戈壁。人类在四川盆地创造了许多辉煌,如三星堆文化、宝墩文化、金沙遗址等,同时也栽培了樱花,农耕文化极为发达。“资阳人”是新中国发现的首枚古人类头骨化石。伴随“资阳人”出土的,还有大批石器、骨器,特别是骨针、穿孔石珠、麂鹿角等文物。“资阳人”被鉴定为约4万年前的古人类,是古蜀人祖先,他们是樱花的早期栽培者。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图(来自网络)

PART.0中国樱花种植的悠久历史

中国种植樱花历史悠久。《礼记•月令》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的东周时期,就有观赏樱桃、樱花的活动。秦汉时期,樱花栽培于宫苑之中。至汉唐,樱花已普遍出现在私家庭园。盛唐时期,已流行“樱花节”,出游赏樱已成为百姓的幸福生活方式。据有关学者统计,唐宋时期,吟诵樱花的诗歌多达700多首,包括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等都有关于樱花的佳作存世。白居易诗云:“亦知官舍非吾宅,且掘山樱满院栽,上佐近来多五考,少应四度见花开”“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说明诗人从山野掘回野生的山樱花植于庭院观赏。李商隐写到“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南宋时期,王僧达有诗曰:初樱动时艳,擅藻灼辉芳,缃叶未开蕾,红花已发光。元代名士张茂卿“樱花胜于声色”的传奇故事收于明人编撰的《花史》中。明代于若瀛的诗中提到樱花:“三月雨声细,樱花疑杏花”。从多种文献可知,我国古时已有钟花樱、垂枝樱、冬海棠、山樱等多种樱花引种栽培。据专家介绍,古代诗文中的“小乔”“貂蝉”不是哪位美女的外号,而是樱花的品种。白色的是“小乔”,俏皮而鲜艳;粉色的叫“貂蝉”,端庄而大气。

樱花(来自网络)

在盛唐时期,从宫苑到民田,随处可见樱花,当时万国来朝,樱花也随着建筑、服饰、茶道、剑道等被日本朝拜者带回。在日本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樱花象征热烈、纯洁、高尚,被尊为日本国花。日本《樱大鉴》还称,喜马拉雅的樱花传往日本后,在日本专家精心培育下不断增加新品种,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樱花家族,倍受关爱和推崇。中国的野生樱花有50多种,远远超过日本,很多品种都非常漂亮。中国樱花种植史有2500年以上,早于日本千年以上。

《樱大鉴》(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

排版| 德之佑文化

图片| 翔子史前推理师

文字| 翔子史前推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