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元成中落(十八)大将军王凤与丞相王商内斗,史丹成为关键胜负手

众所周知,西汉的灭亡是因为王莽篡汉,而王莽的崛起与他的伯父王凤和姑姑王政君是密不可分的。由于王政君当了汉元帝刘奭的皇后,

众所周知,西汉的灭亡是因为王莽篡汉,而王莽的崛起与他的伯父王凤和姑姑王政君是密不可分的。由于王政君当了汉元帝刘奭的皇后,其子刘骜又登基成为汉成帝,使得王家一门显贵,家中出现了以王凤为首的“一门五侯”的盛况。因为有了这样的政治基础,这才为后来王莽篡权奠定了根基。王家崛起的路上并不平坦,各方的外戚贵族都对王家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其中汉成帝刘骜时期的丞相王商是王凤最大的对手,两人的争斗决定了汉朝历史的走向。而决定这次政治斗争的胜负手,却是另一位外戚贵族史丹。

汉成帝刘骜登基后,大力的提拔了自己母族,皇太后王政君的哥哥王凤以大司马兼大将军的身份总揽朝政,拉开了王家独霸天下的序幕。上一篇文章讲过,为了让王家能够在朝廷中独揽大权,汉成帝刘骜主动出面劝退了自己的岳父,在汉元帝刘奭晚期总揽朝政的大司马兼车骑将军许嘉。没有了许嘉挡路,王凤顺利的接过了许嘉手中的权柄,成为朝廷第一人。但王凤掌权不久就遭到了来自丞相王商的反对意见,两人逐渐从意见冲突发展为政治斗争,最终成为两个王姓外戚家族的内斗,也决定了汉朝历史最终的发展方向。

王商与王凤的弟弟成都侯王商同名,但两人根本不是一家人。王商的姑姑是王翁须,是汉宣帝刘病已的母亲。前文讲过汉宣帝刘病已是来自民间的皇帝,因为在朝廷中缺乏政治根基,所以很喜欢用自己在民间是认识的人,于是外戚家族成为他重点提拔的对象。王翁须死于汉武帝刘彻晚年的巫蛊之变中,当时汉宣帝刘病已刚刚满月不久。刘病已后来在大将军霍光和车骑将军张安世的拥立下登基称帝,然后大肆提拔自己的亲戚朋友,其中祖母史家和母亲王家成为第一批提拔的对象。王翁须的哥哥王武因此被封为乐昌侯,被朝廷重用。

王商是王武的儿子,也就是汉宣帝刘病已的表弟,汉元帝刘奭的表叔,在外戚之中的血缘关系非常近。王商进入朝廷后很快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负责处理皇太子刘奭的东宫事务。因为和刘奭关系很近,所以王商在刘奭继承皇位后受到重用,历任诸曹、侍中、中郎将等官职,后升为右将军、光禄大夫。汉元帝刘奭晚年很宠爱次子定陶王刘康,王商对此表示反对,多方奔走保护了皇太子刘骜,在刘骜顺利登基过程中立下了大功。因此刘骜登基之后,王商先升任左将军,后又接替匡衡被拜为丞相,成为朝廷中文官第一人。

从历史文献上看,汉成帝刘骜让王凤做大将军总揽朝政,王商当丞相为文官第一人,显然是有着文武制衡的考虑的。然而这个制衡之术并不好用,很快就引发了王凤和王商的政治斗争。王凤总揽朝政后专横跋扈,大量提拔与王家关系密切官员,让王商非常的不满。王商为人耿直,做事公事公办,也得罪了很多王凤的爪牙,两人斗争越发的激烈。在查办琅琊郡太守杨肜的案子中,王凤和王商的矛盾彻底公开化。当时琅琊郡天灾人祸很多,王商要秉公执法,但因为杨肜是王商的姻亲,所以王凤出面阻止,却被王商无视了。

王商坚持向汉成帝刘骜弹劾琅琊郡太守杨肜,王凤则在刘骜面前把奏折压了下来。王凤作为总揽朝政的大将军,对王商不听指挥非常怨恨,于是阴谋将其拿下。他唆使频阳人耿定上书指控王商与其父亲的奴婢私通,又说王商在妹妹与外人私通的案子中派奴仆刺杀了奸夫。这些捕风捉影的事情根本没法查,汉成帝刘骜把事情压了下来,王凤的第一次攻击无效。后来有谣传说长安城要发大水,王凤便提出准备船只让汉成帝刘骜逃命,并要求指挥老百姓到城墙上避险。王商当面反驳了王凤的做法,认为发大水是谣言,让王凤很没有面子。

二王的政治斗争不仅在朝廷的层面,就连在后宫中也有了触角。汉成帝刘骜刚即位的时候,皇太后王政君曾经想要引王商的女儿入宫,但是被王商以女儿有病为由婉言拒绝了。王凤和王商斗起来之后,王商觉得宫内没人不方便,便派人找了刘骜宠爱的李婕妤,希望她能引荐自己的女儿入宫。这个李婕妤是班婕妤引入的,而班婕妤与皇太后王政君不对付,所以这个操作成为被王政君家族所猜忌。此事正在操作期间,刚好遇到了日蚀。于是王凤就指示投靠他的太中大夫张匡,将日蚀说成了王商执政错误所致,提议将王商罢相。

汉成帝刘骜并不愿意罢免王商,所以把事情压了下来。但朝廷方面都是王凤的人,各种施压之下,朝廷派了左将军史丹处理此事,于是史丹便成为了二王政治斗争的胜负手。前面讲过,汉宣帝刘病已登基后最先提拔的就是史家和王家。王家的王须翁是刘病已的母亲,而史家的史良娣则是戾太子刘据的嫔妃,也是汉宣帝刘病已的祖母。汉昭帝刘弗陵登基后,刘病已被赦免出狱,然后被安排在史家抚养长大。按家族辈分上看,史丹的祖父史恭是史良娣的哥哥,史丹的父亲史高是汉宣帝刘病已的表叔,史丹是刘病已的表弟。

所以史家和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是汉宣帝时代最受重视的外戚家族,汉元帝刘奭在位期间也是朝廷重臣。在刘奭晚年的皇太子之争中,史丹也是站在刘骜一方的,是刘骜为顺利登基保驾护航立下大功。所以史丹在朝廷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影响力也极大。由史丹出面处理这个案子,在当时来讲也是非常公正,甚至是对王商非常有利的。因为史丹和王商是儿女亲家,史丹的女儿嫁给了王商的儿子王俊。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处理此事时史丹居然站在了王凤的一边,接受了张匡的说辞,把日蚀的帽子扣在王商的头上。

除了日蚀的帽子外,王商送女儿入宫的事也称为张匡攻击王商的要点。张匡引经据典的将春申君和吕不韦给楚王和秦王送美女的事情,引用到了王商身上,认为这是王商的失政之过。有了这样的有力的证据,王凤本以为能够一下子搬到王商,结果汉成帝刘骜还是不认。最后王凤拿出杀手锏,到妹妹王政君面前撒泼打滚,发誓与王商势不两立,非要把王商逼出朝廷。王政君出面施压后,朝廷中风向立刻倒向了王凤,以史丹为代表的外戚集团完全站在王凤一边。于是汉成帝刘骜扛不住了,不得不同意将王商罢相。

在王凤和史丹的联手操盘下,王商终于离开了朝廷。王商罢相后三天便因不明原因吐血而死,留下了各种众说纷纭的疑案。然后王凤利用手中的权力,将王商家族子弟驱逐出了长安,二王之争终于落下了帷幕。在这场决定汉朝未来命运政治斗争中,终于以王政君家族的胜利而结束。从整个政治斗争的过程看,汉成帝刘骜明显是不愿意王政君家族独霸朝政,多次出手力保王商。但是因为史丹的临阵倒戈,才使事情的发展脱离了刘骜的掌控,走向了对王凤有利的方向。因此很多人都提出疑问,为什么史丹会背弃亲家王商,投靠王凤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当时史家所面临的危机说起。史家虽然是西汉晚期的四大贵族之一,也是外戚集团的头面家族,但到了汉成帝刘骜之时已经出现了势微的先兆。史家最辉煌的时候是汉宣帝刘病已时代,史恭三个儿子都封侯,一门三侯的荣耀享誉长安。但到了史丹晚年,史家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权势。虽然史丹在朝廷中依然有着很大的权力和影响力,史家几十个子弟在朝廷中依然占据重要官位,但在汉成帝刘骜面前,却没有一个新兴子弟受宠。而且从血缘关系上讲,史家和刘骜之间的关系只能从高祖以上辈分数起了。

在任人唯亲风气严重的西汉晚期,与皇家血缘关系逐渐转淡,也就意味著史家和皇家之间利益链开始脱离。等到史丹去世后,史家就无法再称之为一线外戚贵族,更没有办法和王家、许家等相提并论了。到了那个时候,史家也就和曾经的外戚窦家一样,被迫放弃朝廷大权,逐渐远离政治中心。史丹显然是不愿意让史家走到这一步的,所以他必须为史家找到一个靠山。与史家相比,两个王家与皇家的血缘关系都比自己近,都比自己更有利。尤其是王凤和王政君家族,与汉成帝刘骜最为亲近的血缘关系,比王商家族更具有优势。

除了血缘关系外,王政君的皇太后身份也是史丹考虑的重要原因。王政君性格强势,又是汉成帝刘骜的母亲,她的存在为未来王家长期霸占朝廷奠定了基础。即便是王凤等人得罪了皇帝,看在王政君的面子上也不会重处。要打倒王凤兄弟,必须先打倒王政君。问题是王政君具有皇太后的超然身份,几乎就不可能被废除。在这种政治条件下,比王商家族有利太多了。对于外戚家族而言,政治利益比家族亲缘更为重要。虽然王商和史丹是亲戚,但史丹为了家族的长期繁盛,投靠王凤,出卖亲家,是外戚贵族之间的常规操作。

可以说史丹选择出卖王商,本质上就是为了自家考虑的操作。在他看来为了家族的长期繁盛,牺牲一个亲家根本是无所谓的。本来两个家族的联姻就是政治婚姻,当这个婚姻失去政治利益的时候,被抛弃也是必然的。从历史文献上看,史丹的选择短期上是非常正确的,在整个汉成帝时代,一直到后来的汉哀帝和王莽时代,史家都是汉朝的超级外戚世家,占据了朝堂的半壁江山。但是史丹无法预料到得失,当史家跟着王莽篡夺汉朝皇权后,史家的权势根基也就不存在了。此后史高的叔叔将陵侯史曾一脉绝嗣,史家也就开始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