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历程中,尹同跃是一位不容忽视的破局者。
从一汽大众总装车间主任,到奇瑞汽车的掌舵人,他用三十年时间,将“安徽造轿车是胡扯”的质疑,改写为跻身“世界500强”的现实。
是什么,让他毅然舍弃央企的安稳,选择回乡从零开始?又是什么,支撑他在无数个濒临放弃的关头,依然选择躬身前行?
《舍得智慧人物》第七季,主持人郎永淳对话尹同跃,一起走进这位“60后车圈顶流”的内心世界,探寻一位技术出身的实干家,如何以“舍得”为纲,以“攒劲”为基,在时代的浪潮中,铸就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

一腔赤诚,尹同跃用“笨功夫”筑牢企业根基
“我们是个胆子比较小的一家企业,”尹同跃这样形容奇瑞,“笨人有笨人的活法,我们就要把那个笨的功夫下在看不见的地方。”
这份“笨”,源于一份义无反顾的赤子情怀。1996年,他毅然离开稳定岗位,应家乡之邀回到芜湖,带领寥寥数名技术骨干,投身一场前途未卜的创业。“那时候没有预期,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没有资金、没有品牌,支撑他的,唯有“安徽需要汽车工业”的使命,与“一定要把事做成”的信念。

所谓初心,不是在掌声中许下的诺言,而是在无人看见时仍不肯熄灭的火光。
尹同跃口中的“笨”,本质上是尊重规律的清醒。他舍弃短期效率,将资源持续投入研发、质量与安全这些“看不见的地方”,看似慢,却为企业构筑起一道坚实的护城河。
舍去安逸,守住本心;甘于笨拙,沉淀实力。这份清醒的舍得,不仅是他创业的起点,也是一代实业人共同的精神底色。
聚力攻坚,“硬刚”攒出中国造车底气
人生底气的积攒,要在烈火中淬炼,更要在黑暗中摸索。那份“不信命”的劲头,暗含着舍得智慧的底色——舍去退路,方能真正向前。
创业初期,尹同跃面对的首个硬仗,就是改造一条二手发动机生产线。面对国内对“发动机”避之莫及的态度,以及英方束手无策、项目几近停摆的现状,尹同跃立下了“干不成,就跳长江”的誓言。这不是莽撞,而是源于在一汽攒下的硬功夫与“非做成不可”的信念。就是凭着这股劲,他与团队日夜攻坚,不仅自主完成改造,更将系统升级至“最新一代”,省下数百万美元,推动中国汽车动力迈出关键一步。
如今的奇瑞,在尹同跃的带领下,依然走得沉稳。他们甘愿下“笨功夫”——四千次碰撞实验、开发国人体征假人……他们舍去浮躁,在细节中默默攒劲,始终将安全置于速度之上。

从“跳长江”的决绝,到“安全至上”的坚守,尹同跃以舍得换突破,以攒劲铸底气。这段历程不仅是中国汽车发动机自主化的生动注脚,更诠释了“舍去浮华,在时间中沉淀;持续攒劲,于淬炼中成长”的长期主义力量。
全球布局,尹同跃书写实业“出海”路
尹同跃的全球化叙事,成长于一次又一次的“熬人时刻”。
货款被拖欠、合作遭欺骗、数千万美元悬于一线……这些险阻未曾让他退却,反而塑造了他“沉下去才能扎根”的信念。他带着团队深入异国,走的是一条不被看重的“慢路”——学规则、建网络、搭体系,在急功近利的时代里,选择用静下心攒劲的智慧构筑信任。
“走出去不是做一锤子买卖”,在巴西、伊朗、埃及等市场,他坚持推进“本土化”战略:不只是卖车,更是建厂、培训、服务,与当地共成长。朴素话语的背后,是他对短期利益的清醒舍弃,对长期价值的坚定攒劲。

攒劲的人,从不为既有的成绩停留,他们的目光永远投向更远的山。
当尹同跃在国外走访时,一句 “中国车在国外只是交通工具”的现实让他意识到,性价比不是终点,品牌才是远方。从“卖产品”到“塑身份”,尹同跃再次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上去。
从芜湖江边到世界舞台,他舍的是捷径,要的是扎根;舍的是速成,攒的是信任。三十年跋涉,尹同跃以不舍寸功的坚持,换来了中国制造从追赶者到同行者的身份转变。他的故事,是舍与得的辩证,是企业与个人的成长史,更是一代中国实业人从江河奔向海洋的生动缩影。
10月19日,《舍得智慧人物》第七季带我们走进这位“硬核理工男”的世界,在这里,你会读懂:真正的强大,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清醒取舍,更是始终如一的笃行攒劲。
在挑战与变化交织的时代,《舍得智慧人物》将这些故事化为跨越屏幕的智慧对话。“舍得智慧”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密钥,更是在辩证取舍中“攒劲”生长、为生命赋予意义的重要法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