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啄皇孙”是汉成帝刘骜在位期间最为著名的案子,在后世引起了很大的影响,这个成语也被后世文人广泛引用,成为女主祸国的代表之一。“燕啄皇孙”主要讲的是受到汉成帝刘骜宠爱的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为了固宠杀害怀孕生子的曹宫女和许美人及其孩子的事。这事在汉成帝刘骜去世后被公开,在汉哀帝刘欣时期的朝廷中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引发了朝廷两派的对立和政治斗争。这个震惊西汉末年的案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本文就以当时的史料为基础,看看“燕啄皇孙”案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秘密。

这个案子发生在汉成帝刘骜执政的中后期,主要涉及的人物是皇帝刘骜、皇后赵飞燕,及其妹妹赵合德。赵飞燕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有名的美人,以跳舞著称,据说她能在人的手掌上跳舞,深受汉成帝刘骜的宠爱。赵飞燕和赵合德本是普通人家出身,在刘骜姑姑阳阿公主家当舞女。刘骜出游时借宿在阳阿公主府,看上了赵飞燕的美色,于是带回宫中宠爱。赵飞燕受宠后,又将妹妹赵合德推荐入宫,于是两姐妹成为刘骜身边最受宠的嫔妃。许皇后、班婕妤等曾经被刘骜宠爱的女人,在赵飞燕姐妹进宫后渐渐不再被宠爱。

后来许皇后为了争宠,和姐姐许歇找人诅咒了怀孕的王美人和大将军王凤,于是被人捅到了皇太后王政君面前。王政君大怒,派人将许歇等人打入大牢,将许家的官员都赶回了封地,并且废除了许皇后的皇后位。赵飞燕趁着这个机会崛起,走通了王政君外甥淳于长的门路,成功登上后位,成为汉成帝刘骜的第二位皇后。赵飞燕当了皇后之后,赵合德在后宫的地位和大幅度提升,更加受到刘骜的宠爱。据说刘骜为了讨好赵合德,在昭阳宫中专门为她修建了一所寝宫。寝宫由红色油漆漆成,门槛都是铜做的,而且还镀上了黄金。

赵飞燕姐妹虽然备受汉成帝刘骜的宠爱,但两人并不是没有竞争者,据说曹宫女和许美人就受到了刘骜的临幸。这是因为汉成帝刘骜一直没有子嗣,之前许皇后和班婕妤都给他生过孩子,但都不幸夭折了。而姐妹俩为了固宠,用息肌丸保持美貌,而息肌丸有大量的麝香等药材,使得她们没法生育。于是她们对于能生育的宫女和嫔妃非常的恐惧,用手中的权势打压迫害她们。据说曹宫女和许美人就是在被刘骜临幸后怀孕生子,然后被赵飞燕姐妹迫害而死。而他们所生的孩子也被秘密处死,汉成帝刘骜对此也无动于衷。

这个案子在汉成帝刘骜执政时毫无声息,但在汉哀帝刘欣即位后便被朝廷大臣揭露了出来。首先揭露这个案子的是司隶校尉解光,并引出了曹宫女对其他宫女所说的事情。然后他又指出许美人也因为怀孕遭到赵飞燕姐妹的迫害,赵合德恃宠而骄,逼迫汉成帝刘骜秘密处死的孩子,并放在盒子里埋了。但是另一位大臣耿育却对此有反对意见,他认为此事并非赵飞燕姐妹做主,而是汉成帝刘骜自己的主意。他认为刘骜的目的是扶持汉哀帝刘欣当皇嗣,所以才处死了自己的孩子。双方为了此事争执不下,最后汉哀帝刘欣搞了个和稀泥的方案。

汉哀帝刘欣认为此事是汉成帝刘骜和赵合德所作,与赵飞燕并没有关系。当时刘骜和赵合德已死,所以他便将赵家的子弟和亲戚赶出了长安,宽宥了赵飞燕。对于此案的处理在汉哀帝刘欣时期就暂告已断后,刘欣死后王莽执政,又重翻旧案,并以此为由废除了赵飞燕的皇太后之位。赵飞燕被贬为庶人,然后自杀而死。此案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被认为是赵飞燕姐妹祸乱汉朝的黑历史之一。历史上关于红颜祸水的说法,就是由此而起的。然而仔细的分析这个案子,却发现这个案子至始至终并没有任何实证。

首先,这个案子被揭露时,所有的当事人都已经去世了。从案件描述来看,赵飞燕并没有参与其中,赵合德是直接参与者。因此用此案攀咬赵飞燕显然是不合适的,是带着某种政治目的的。其次,此案除了上书揭露的司隶校尉解光,并没有更多的人去调查,甚至没有进入正规的调查程序。谋杀皇子如此大事,居然没有进入调查程序,这是不可思议的。按照中国封建王朝的惯例,这种案子是抄家灭族的大案,而汉哀帝刘欣只是象征性的处罚了赵氏家人,并没有对赵飞燕有任何负面操作,显然他对此也是不以为然的。

最为重要的是,此案涉及到皇子,而作为汉朝管理皇族的最重要机构,宗正寺居然没出来说一句话,这是非常不符合情理的。按照汉朝宫廷的制度,皇子皇女一旦出生,宗正寺就要派人监督、验证、走各种手续,然后记录到出生日志上。关于皇子皇女之死,肯定是绕不开宗正寺的。如果汉成帝刘骜和赵合德合谋所为,必然会想办法在账面上抹平宗正寺的资料。可是在案件曝光后,宗正寺方面并没有提供什么的信息,所以很多后世的学者对此案存在很大的质疑。这个案子到底是真的发生过,还是有人杜撰出来另有所谋的呢?

很多人分析这个案子,都着重在这案子的各种细节,却很少人提到一点,那就是司隶校尉解光揭露这个案子的目的是什么,是为曹宫女和许美人翻案么?其实不然,因为这两位都已经死了,她们家人也不知在哪里,翻案有什么用呢?历史上看,这位解光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也没干过什么好事。比如在黄河水患的问题上,他就以阴阳五行曲解水患的原因,阻止疏通和改道黄河的水利工程。后来他又弹劾过曲阳侯王根,帮助汉哀帝刘欣罢免了王家的大权。关于“燕啄皇孙”一案,他借此弹劾皇太后赵飞燕,引起了朝廷的轩然大波。

从这些史料看,这个解光并没有什么真正拿得出手的政绩,反而是在迎合上司邀宠方面比较在行。汉哀帝刘欣即位后表现得尤其积极,先弹劾王家,再弹劾赵家,把忠臣的戏份做得十足。而这些案子最后的结果是,王家和赵家的权力都遭到了大量的削弱,而汉哀帝刘欣得以掌控朝廷大权。此后在汉成帝刘骜时代独霸朝政的王家闭门自守,王莽也下野隐居。皇太后赵飞燕因为解光的弹劾而削弱了权力,赵家的子弟和官员也遭到处罚。因此汉哀帝刘欣才是这些案子中的最大获益者,而解光只是他的一个工具人而已。

按照这个结果倒推,可以认为解光把这个案子揭开的目的并非为了给曹宫女和许美人翻案,而是为了打击皇太后赵飞燕的势力。从历史文献看,这个结果并不让人意外,因为汉哀帝刘欣正是在这些事情发生后才逐渐掌控朝廷大权的。汉哀帝刘欣并非汉成帝刘骜的儿子,而是刘骜弟弟定陶王刘康的儿子。前文讲过,汉元帝刘奭宠爱傅昭仪,所以生了定陶王刘康。刘奭一度想要立刘康为太子,因为外戚集团史丹、王商、许章等重臣的反对,所以刘骜才得以顺利继位。刘骜继位后,刘康在王氏家族的逼迫下离开长安去了封地。

由于汉成帝刘骜至死都没有子嗣,所以汉朝的皇帝只能从刘骜兄弟的子嗣中寻找。因为刘康与刘骜的血缘关系最近,所以刘欣成为了刘骜的皇嗣子。后来在赵合德和骠骑将军王根的推荐下,刘骜立刘欣为太子。但因为刘欣并非在长安长大的,缺少朝廷中的势力支持,所以刚继位后权力都掌握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家族手中。同时,因为拥立汉哀帝刘欣,赵飞燕也以皇太后的身份占有更大的权力,所以刘欣刚即位时权力极小,几乎是个傀儡皇帝。而以西汉晚期形成的外戚专权的风气,祖母定陶王太后傅氏和皇后丁氏则更想掌握朝廷大权。

因此在从汉成帝到汉哀帝的政权更迭中,出现了新旧势力互相争权夺利的政治态势。汉成帝时代掌握朝廷大权的王家自然不想放弃手中的大权,他们背后还有太皇太后王政君和新崛起的大司马王莽。赵飞燕当了皇太后,刘欣又时她力主的皇帝,自然想控制在手中。而刘欣和定陶王一系的势力返回长安,自然不是来当傀儡皇帝的。尤其是定陶王太后傅氏,在当汉元帝刘奭的昭仪时就与王政君不和,而自己的孙子当了皇帝,回到长安肯定会争夺属于自己的权力。所以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刘欣想要坐稳皇位,肯定需要向旧势力发起挑战。

站在这个角度,“燕啄皇孙”案就是汉哀帝刘欣夺取朝廷大权的一个缩影。对于刘欣而言,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是否真的害死刘骜的皇子,这并不重要。他只需要一个理由将赵家的势力赶出长安,并顺势扶持自己的人接替赵家的权力。因为刘欣是赵飞燕拥立的,而赵飞燕又是皇太后,所以刘欣不能直接动赵飞燕。如果直接把赵飞燕的皇太后之位废除了,拿刘欣自己的皇帝位也就保不住了。所以他才把矛头对准了赵合德,借此案削弱赵家的势力,摆脱赵飞燕的控制,将朝廷大权重新抓回自己所信任的傅氏和丁氏外戚家族手中。

因此在整个案子操作过程中,只见朝廷中大臣们的互相辩论,却没人去查案件的真伪。实际上这个案子是死无对证,想要查也搞不清楚的。但只要这个案子存在,汉哀帝刘欣就能找理由对付赵家,加强自己的皇权。尽管史书上对这个案子讨论颇多,据说写《汉书》的班家找了知情人问信息,但到的结果也是众说纷纭。因为此案没有直接的证据和证言,谁也不敢确定,所以《汉书》中也只敢说“赵氏乱内”,不能说““燕啄皇孙”。从各种史料上分析,说赵合德和刘骜合谋杀子,实际上是说不通的,因为不符合刘骜的性情。

刘骜好色无度是不假,但并非心狠手辣的皇帝,甚至是性格软弱的皇帝。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儿子,许皇后和班婕妤生下的孩子都夭折了。如果曹宫女和许美人都生过孩子,这两个孩子就是刘骜最后的救命稻草,不可能白白的牺牲。从时间点来看,正是因为生不出孩子,刘骜才放弃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的打算,过继了刘欣作为皇嗣子。如果真的存在宫女所生的儿子,赵飞燕姐妹最好的方法就是夺子杀母,而不是两个都杀。以赵飞燕的聪明难道会放弃母以子贵的机会么?从情理上来分析,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从各方面的资料分析,这个案子很可能并不存在,而是刘欣和解光为了夺取朝廷大权而杜撰出来的。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理由向赵氏外戚们发起政治攻讦,以夺取朝廷大权。而朝廷中解光和耿育在朝廷中的辩论,更像是一唱一和的唱大戏,目的是为了维护刘欣继位的正统地位。可惜他们的努力没有什么成果,汉哀帝刘欣比汉成帝刘骜还无能,不但无法挽救江河日下的汉朝,反而帮王家消灭了最大的竞争对手,给王莽篡权留下了机会。汉哀帝刘欣去世后,王莽卷土重来,西汉走入了灭亡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