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监五年(公元506年),钟离城外,淮水尽赤。
北魏中山王元英率领的数十万大军,已在淮河北岸连营四十余里。而对岸的钟离城被围困已达半年,城中粮草将尽。
“韦使君,城中箭矢已不足十万支,如何守得下去?”钟离守将昌义之望着城外如蚁群的魏军,声音沙哑。
韦睿微笑,指向东南方向:“我已请奏陛下,派曹景宗都督率军来援。若论当世骁将,无出曹景宗之右者。”
正说间,远处传来雷鸣般的马蹄声。但见一支骑兵踏浪而来,为首将领赤袍银甲,手持长槊,正是征虏将军曹景宗。
“昌将军勿忧!”曹景宗人未到,声先至,“景宗既来,钟离之围指日可解!”
少年霹雳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其父曹欣之,曾任刘宋徐州刺史。
“震儿,我曹家世代将门,你可知为将者最重什么?”曹欣之将十岁的曹景宗带到校场,指着远处箭靶问道。
曹景宗不假思索:“勇武!”
父亲摇头:“勇武固然重要,但为将者更须知机应变。今日我教你射箭,不仅要你百发百中,更要你懂得何时发箭。”
少年曹景宗似懂非懂,却已能开三石弓。十四岁时,父亲与蛮族作战阵亡,他单骑闯入敌营,夺回父亲尸首,身被数创而不退。乡人惊叹:“曹家幼虎,勇烈如此!”
竟陵争锋
齐永元二年,北魏围困竟陵。时任竟陵太守的萧衍(即后来的梁武帝)亲自登城督战。
“太守,城中守军不足三千,如何是好?”部将面露忧色。
萧衍正要答话,忽见一骑从北门杀入,马上小将浑身浴血,手中长槊上下翻飞,所向披靡。
“末将曹景宗,奉家叔之命,率五百骑来援!”
萧衍大喜:“可是新野曹子震?”
当夜,曹景宗向萧衍献策:“魏军势大,不宜硬拼。末将愿率死士夜袭敌营,纵火扰敌。”
萧衍沉吟:“敌众我寡,若有不测...”
曹景宗慨然道:“景宗自幼习武,正是为国效死之时!”
是夜,他亲选百人,趁夜色潜入魏营。不仅四处纵火,更直扑中军大帐,斩杀魏将三名。魏军不知虚实,自相惊扰,竟退兵三十里。
萧衍执其手叹道:“子震真乃万人敌!”
建康风云
中兴元年,萧衍起兵讨伐东昏侯,曹景宗率部来投。
军至建康,众将对如何攻城争论不休。
“朱雀航险要,强攻必伤亡惨重。”有将领忧心忡忡。
曹景宗出列:“末将愿为前锋!”
他亲率死士乘小舟顺流而下,直扑朱雀航。守军箭如雨下,曹景宗左手执盾,右手持槊,第一个登上城楼。身后士兵见主将如此勇猛,无不奋勇争先,终于突破建康防线。
入城后,萧衍论功行赏,欲授曹景宗要职。他却推辞:“臣性粗豪,不堪大任。愿为陛下执锐披坚,冲锋陷阵。”
萧衍感其真诚,任命他为郢州刺史,镇守北疆。
钟离雷霆
回到钟离战场,曹景宗与韦睿商议破敌之策。
“魏军连舟为桥,欲图久围。若用火攻,可破其阵。”韦睿指着淮河上的浮桥。
曹景宗点头:“末将已备快船百艘,载满薪草膏油。只待东南风起。”
三月淮上,果然刮起东南风。曹景宗亲率船队顺风而下,直扑浮桥。船上士兵齐声呐喊,声震云霄。
魏军急射火箭,欲阻船队。曹景宗大笑:“正合我意!”令士兵点燃薪草,顿时火借风势,将浮桥烧成一条火龙。
与此同时,韦睿率军从侧面突击。魏军大乱,溺死者无数,淮水为之不流。
捷报传至建康,梁武帝大喜:“钟离大捷,景宗当居首功!”
诗宴风流
凯旋庆功宴上,梁武帝命群臣赋诗助兴。
酒至半酣,武帝见曹景宗独坐一隅,便道:“曹爱卿骁勇善战,何不也赋诗一首?”
负责分配韵字的左仆射沈约面露难色,已将诗韵分尽,只余“竞”、“病”二韵,难度极大。
曹景宗昂然起身:“臣虽一介武夫,亦愿一试。”
他略作沉吟,朗声吟道:
“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
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满座皆惊。这首诗不仅合韵,更道出将士凯旋的豪情。武帝拍案叫绝,当即赐锦帛百匹。
沈约叹道:“不意曹将军竟有如此文采!”
曹景宗大笑:“景宗非只会舞刀弄枪耳!”
晚年悲声
天监七年,北魏再次南侵,曹景宗奉命出征。
此时他已年近五十,身上旧伤累累。夫人劝他告老,他慨然道:“大丈夫当马革裹尸,岂能老死床榻?”
军至合肥,他旧疾复发,仍坚持督战。部将含泪劝道:“将军保重身体要紧。”
曹景宗望北长叹:“恨不能亲眼见中原光复!”
是夜,他在营中溘然长逝,手中仍紧握梁武帝所赐宝剑。
噩耗传至建康,武帝痛哭失声:“失我霹雳将军矣!”下诏追赠车骑将军,谥曰“壮”。
余音
曹景宗死后,其子曹义宗继任郢州刺史。每逢战事,必高举父亲“曹”字大旗,北军见之仍心有余悸。
民间传说,每逢雷雨之夜,钟离古战场上仍能听见霹雳般的马蹄声。老人说,那是曹将军的英魂仍在守护大梁河山。
史臣评曰:曹景宗行事张扬,不循常轨。然每战必先,骁勇无双。观其钟离破敌、诗宴惊座,可谓文武兼资。虽言行或有可议之处,然忠心为国,始终不渝,诚一代良将也。
在那个门阀林立的时代,这位出身将门的“霹雳将军”,以其独特的个性与非凡的勇武,在南朝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