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我国首个专注于储气库运行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集团公司储气库人才培训基地在大港油田正式投用。该基地可同时满足1500余人培训需求,实现“学习、生活、实训”一体化管理。
这是针对我国天然气消费季节性峰谷差加大、储气库专业运维人才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目前,中国石油已在12个油气田企业建设形成25个储气库(群),储气库操作运行队伍达2000余人,但人才短缺仍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随着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不断提升,储气库专业人才缺口亟待填补,一座国家级实训基地正承载起培养行业“全科医生”的使命。

01储气库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我国天然气消费季节性峰谷差不断加大,储气库在能源安全中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储气库作为天然气“粮仓”,承担着调峰保供的重要使命,尤其在冬季用气高峰,其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民生保障。
与传统油气田开发不同,储气库运行工艺复杂,涉及注气、采气、储气等多环节,且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储气库运行工这一工种集合了采气工、输气工等5大工种的工作内容,是天然气运维管理中综合性较强的工种。
然而,行业长期面临人才评价标准不一的困境。大港油田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以前,储气库操作人员主要按照单一工种开展技能评价,其认定内容与实际工艺流程匹配度不高,无法满足现场安全生产需求。”
这种“证书”与“岗位”不匹配的“两张皮”现象,导致操作规范不统一、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给储气库的安全高效运行带来挑战。
02实训基地的创新培训模式
新建成的储气库人才培训基地立足填补行业工种认定空白,开创了多种有效的培训模式。基地依托大港油田在储气库运营领域的丰富经验,建立了系统化的培训体系。
“1+N”专项设计能力进阶式培训是基地的一大特色。该模式中,“1”指夯实专业基础,提高机械制图、识图,典型设备零部件结构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能力;“N”指能力进阶实践,提升学员现场设备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能力、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这种培训按照层级进行系统化设计,在内容上侧重模块化和实用性。以仪表控制系统和集散系统为例,培训以现场应用的主流系统为主,设置了理论课程45门、实操训练63次。
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是基地的另一大亮点。例如,LNG加气站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允许学员在无安全隐患的情况下,进行设备运检操作实训。学员可以反复练习LNG储罐的运检操作、卸液装置的使用等关键技能,而不用担心实际操作中的风险。
03标准化与智能化双轮驱动
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标准化与智能化的双轮驱动。在标准化方面,大港油田牵头承担的题库教程开发工作填补了石油石化行业工种认定的一项空白。
储气库运行专业方向工种题库教程开发完成后将纳入中国石油集团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系统管理,使大港油田具备承揽集团公司范围内储气库运行五个等级的认定评价资质。
为推进标准化建设,专业团队抽调经验丰富的技术技能专家整理编制《储气库井运行管理规范》等多项行业技术技能标准,使储气库运行工作有标可依。
在智能化培训方面,基地引入了先进的控制系统。胜利油田党校(培训中心)信息工程教研室近期引入并自主安装完成了国产大型集散控制系统ECS-700,并投入到储气库人员能力提高培训班的培训教学中。
这种智能化培训方式,使学员在正式上岗前就能熟练掌握设备操作和故障处理技能。
复合型储气库人才的培养成效已经显现。辽河储气库公司通过技术攻关,成功将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由80小时提高到1500小时,并通过改变压缩模式,当年节约电费1858万元。
这些专业人才就像是储气库的“全科医生”,既懂地质、精工艺,又会操作、能应急,他们的成长将为我国能源安全构筑起坚实的人才屏障。
随着全国储气库群建设的不断推进,储气库人才培训基地将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