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收钱,一边下刀——这就是特朗普政府的“贸易哲学”。
近日,中方宣布:7家国企与国际粮商签署协议,采购超52亿美元的大豆、玉米和棉花。尽管签约方中仅两家为美企,但鉴于美国在全球大豆、玉米市场的绝对优势,这笔订单实质上已满足华盛顿的核心诉求。
按常理,美方该松口气了。可现实却是:中国刚递出橄榄枝,美国就在东南亚悄悄埋下“毒丸”。
英国《金融时报》最新披露:特朗普政府在与柬埔寨、马来西亚的贸易协定中,强行塞入“毒丸条款”——
若这些国家与中国签署任何被美国认定为“损害其基本利益”或“威胁安全”的协议,美将立即终止双边贸易安排。
翻译过来就是:“你可以和中国做生意,但必须先问过我同不同意。”
这不是合作,是赤裸裸的外交勒索;这不是规则,是披着协议外衣的霸权绑架。

很多人误以为:中国恢复采购美农产品,是“让步”或“示好”。大错特错。
中国此举,恰恰体现战略定力与供应链智慧:
7家企业中仅2家为美资,说明采购多元化仍在推进;
大豆、玉米本就是刚需,买谁不是买?在价格合理、物流通畅的前提下,适度采购美国产品,有助于稳定全球粮价与双边关系;
更重要的是,在中美关系敏感期,此举可避免美方借“贸易逆差”再度发难,为国内产业升级争取时间。
换句话说:我们买大豆,是为了自己的饭碗;不是为了给特朗普脸上贴金。
可美国怎么想?从白宫到国会山,没人说一句“感谢”,反而继续炒作“中国依赖美国粮食”——仿佛中国不买,就是“违约”;买了,也只是“履行义务”。
这种理所当然的傲慢,正是霸权思维的病根。

如果说农产品采购是“前台交易”,那么东南亚的“毒丸条款”,就是后台操控。
美国为何紧盯东盟?因为——
东盟已连续多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RCEP框架下,中国与东南亚产业链深度融合;
中老铁路、雅万高铁、中泰产业园……基础设施联通正在重塑区域经济格局。
这一切,让华盛顿如坐针毡。
于是,特朗普政府祭出最卑劣的手段:用贸易协议当绳子,绑住他国外交手脚。你敢和中国签自贸协定?断你市场!你敢加入“一带一路”?撤你关税优惠!

这哪是自由贸易?这是以经济胁迫推行地缘围堵,是典型的“门罗主义2.0”。
更讽刺的是,美国自己却在全球大搞“小圈子”:拉拢日韩搞“芯片联盟”,胁迫荷兰禁售光刻机,鼓动台积电赴美建厂……它反对的从来不是“结盟”,而是“你不跟我结盟”。
三、东南亚不会屈服,美国终将自食其果但美国高估了自己的威慑力,也低估了东南亚的清醒。
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这些国家深知:
中国市场不可替代:中国是它们最大出口目的地、最大投资来源国;
美国承诺不可轻信:特朗普今天签协议,明天就能撕毁(参考退出TPP、巴黎协定);
选边站队代价巨大:一旦疏远中国,不仅失去订单,还可能被踢出区域供应链。
所以,即便签了“毒丸条款”,执行时也会阳奉阴违。就像当年菲律宾在南海仲裁后,杜特尔特照样访华重启合作——生存利益面前,意识形态都是浮云。

而美国若真因某国与中国合作就撕毁协议,只会加速暴露其不可靠、不守信、不讲理的本质,把更多国家推向中国的怀抱。
结语:中国不必期待“感恩”,只需握紧筹码这场博弈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真相:在美国眼中,没有朋友,只有棋子;没有感恩,只有算计。
中国恢复采购美农产品,是理性之举;但绝不能幻想此举能换来尊重或善意。
真正的安全,来自:
粮食进口多元化(巴西、阿根廷、黑海通道并行);
科技自主可控(芯片、种源、农机不再卡脖子);
朋友圈越做越大(东盟、中东、非洲、拉美深度绑定)。
至于特朗普的“毒丸”?让它烂在纸面上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