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西高寒地区那片广袤而厚重的土地上,右玉莜面窝窝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也叫莜面栲栳栳,是民间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要家常面食,承载着当地人民千百年来的饮食智慧与深沉的情感记忆,宛如一部活着的史书,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
莜面窝窝的故事,宛如一首悠扬的史诗,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相传,清代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噶尔丹时,途经归化城。在这片土地上,康熙皇帝品尝到了莜面。那独特的口感、浓郁的麦香,瞬间征服了他的味蕾,他给予了莜面极高的评价。自此,莜面的美名开始在宫廷中传颂。时光流转,到了乾隆年间,莜面更是凭借其卓越的品质,作为进贡皇帝的珍品被送往京城。那一袋袋饱含着民间百姓心意的莜面,承载着对皇室的敬意,也彰显着莜面在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来到了20世纪50年代。朱德总司令两次来到察哈尔视察工作,每到一处,他都主动要求吃莜面。原来,总司令当年在晋西北转战时,曾多次在老乡家的热炕头上吃过莜面。那又筋又细的莜面,不仅为将士们提供了饱腹之感,更给予了他们力量,支持着晋察绥陕根据地革命将士的伟大斗争。总司令一直对莜面念念不忘,那一口莜面,是对艰苦岁月的回忆,是对战友和百姓的深情。
莜面之所以如此独特,离不开它那神秘而复杂的“三生三熟”工艺。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着无数代人的智慧与心血。从生莜麦到做成能吃的莜面制品,要经历三次生三次熟的过程,宛如一场奇妙的生命之旅。
当莜麦成熟,农民们挥舞着镰刀,将它们收割脱粒,这是“一生”。此时的莜麦,带着田野的芬芳,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接着,将麦粒放入锅中炒熟,此为“一熟”。在高温的炙烤下,麦粒逐渐散发出诱人的香气,颜色也变得金黄。炒熟的麦粒磨成莜面,又成了“二生”。洁白的莜面粉,细腻而柔软,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蜕变。莜面粉要用滚沸的开水和成面坯,这是“二熟”。滚烫的开水与莜面粉相互交融,散发出阵阵麦香,面坯变得柔软而有韧性。最后,将和好的莜面制作成莜面食品,这是“三生”。这一步,是莜面华丽转身的关键,也是厨师们技艺的展现。
制作莜面窝窝时,厨师们宛如技艺精湛的艺术家。他们将面团揪成小块,放入蒸笼里蒸熟取下。此时的面团,散发着淡淡的热气,仿佛在等待着下一次的蜕变。趁热搓条,揪成薄片,用手揭起搭在二拇指上卷成筒形,整齐地排立在蒸笼上,像蜜蜂巢一样。每一个动作都娴熟而流畅,仿佛经过无数次的排练。然后,将蒸笼放在沸水锅上蒸熟。不一会儿,厨房里便弥漫着浓郁的莜面香气,那是家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
蒸好的莜面窝窝,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外表金黄酥脆,在灯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内里松软饱满,仿佛藏着无尽的秘密。搭配上精心调制的卤汁,那更是锦上添花。卤汁的醇厚与莜面的麦香在口中交融,仿佛是一场味蕾的盛宴。一口下去,先是感受到莜面窝窝的酥脆,接着是内里的柔软,最后是卤汁的浓郁,各种味道在口中层层递进,让人回味无穷。
在右玉的街头巷尾,莜面窝窝的身影随处可见。无论是热闹的集市,还是温馨的家庭餐桌,它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莜面窝窝,分享着生活的点点滴滴,那温馨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莜面窝窝更是一种乡愁的寄托。每当想起家乡的莜面窝窝,心中便涌起一股浓浓的思念之情。
右玉莜面窝窝,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纽带。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将继续在人们的餐桌上绽放光彩,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份独特的美味,感受到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