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既是“黄金水道”,也是“天堑”。从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首跨天堑,到如今超百座跨江大桥飞架南北,中国桥梁建设已从“能用”迈向“创纪录”。在这场“跨江竞赛”中,两座大桥格外耀眼:一座是“世界最大跨度三塔斜拉桥”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一座是“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悬索桥”五峰山长江特大桥。它们不仅是连接皖苏、贯通长三角的交通动脉,更是中国桥梁技术“硬实力”的集中展现。
若论“跨江效率”,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堪称“多面手”。它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沪汉蓉通道的关键节点——作为巢马城际铁路的控制性工程,这条75.7公里的高铁线,串联合肥与上海,成为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高速通道”。而大桥本身,更以“双层多通道合建”模式,实现了“上层公路、下层铁路”的立体通行:上层是双向六车道城市快速路,下层为两线巢马城际铁路+两线预留铁路,一条桥体承载四种交通功能,空间利用效率堪称典范。
但真正让它“出圈”的,是“世界之最”的硬核指标。主汊航道桥采用三塔两主跨三索面钢桁梁斜拉结构,主跨达1120米,两主跨总长2240米,钢桁梁总长达3248米——这三个数字,让它稳坐“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世界最长联钢桁梁斜拉桥”双料冠军。
斜拉索采用2100兆帕超高强度锌铝合金镀层钢丝,单根最长650米,强度与长度均为世界之最。2025年4月,随着最后一节钢桁梁合龙,这座“超级斜拉桥”正式贯通;2025年8月,其接线工程G205互通A匝道首孔连续梁完成浇筑,标志着地面交通衔接进入加速阶段。未来,它将与巢马城际铁路共同构成“1小时合肥—马鞍山—南京”交通圈,为长三角一体化注入新动能。
如果说马鞍山大桥是斜拉桥的“全能冠军”,五峰山长江特大桥则是悬索桥的“跨界先锋”。作为连镇铁路的核心工程,它北接镇江丹徒,南抵五峰山脚下,全长6408米,主桥1428米,是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悬索桥——列车以250公里/小时的速度通行,远超传统铁路悬索桥的运营速度,这本身就是对悬索桥“刚度不足”固有认知的突破。
其“跨界”属性,首先体现在“公铁两用”的极致承载:上层为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时速100公里),下层为四线铁路(两线250公里/小时高铁+两线预留),是目前世界上承载公路、铁路线路最多的悬索桥。而“板桁结合加劲梁”的创新设计,更打破了传统悬索桥加劲梁的局限——公路与铁路桥面均采用正交异性整体钢桥面,既保证了结构刚度,又减轻了自重,为高速铁路上悬索桥提供了“中国方案”。
技术突破同样可圈可点。主缆直径1.3米,是全球最粗主缆;北锚碇沉井基础长100.7米、宽72.1米、高56米,平面面积超7200平方米,为世界最大沉井;铁路桥面首次采用轧制不锈钢复合钢板,彻底解决了混凝土桥面易开裂、耐久性差的痛点。更关键的是,面对悬索桥“刚度小、变形大”的天然缺陷,建设团队通过84米边跨+84米辅助跨设计提升竖向刚度,研发大位移梁端伸缩装置、钢轨伸缩调节器等“黑科技”,实现了列车高速通行时的“稳如平地”。这些创新,不仅填补了世界高速铁路悬索桥的技术空白,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设计规范,为后续同类工程提供了“中国标准”。
马鞍山与五峰山两座大桥,看似是“长度”“跨度”的竞赛,实则是中国桥梁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前者用斜拉桥的“刚”,刷新了大跨度桥梁的结构极限;后者以悬索桥的“柔”,开辟了高速铁路上悬索桥的新赛道。它们的建成,极大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巢马铁路将合肥到上海的高铁车程压缩至2小时内,极大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当钢铁与科技在长江之上交织,这些“超级桥梁”早已超越了“跨江工具”的范畴。它们是中国桥梁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注脚,更是“交通强国”战略下,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未来,随着更多“跨江者”的崛起,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必将在钢铁与梦想的托举下,奔涌向更壮阔的未来。
喜欢我们的内容吗?那就点个赞加关注吧!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下期更精彩!
一文了解国家重点铁路工程:蒙华铁路、沈丹客专与乌精二线
“桥隧博物馆”南广铁路:解码钢铁巨龙跨越山河的桥梁密码
“桥隧博物馆”合福铁路——沿线地那些超级桥隧工程
一文了解国家重点铁路工程项目:邯黄铁路、合福铁路、新建哈齐客专
渝怀铁路:624公里钢铁动脉上的桥梁史诗
END 欢迎关注
(部分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敬请联系本号进行删改)参考来源:网络 / 国家铁路局
喜欢就点关注❤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