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有人驾车撞“钟楼”?

1.户县钟楼凌晨被撞10月30日,一条“突发!西安一钟楼被撞,官方通报”的消息突然蹦上了热搜。乍一看的第一反应是:好家伙

1.户县钟楼凌晨被撞

10月30日,一条“突发!西安一钟楼被撞,官方通报”的消息突然蹦上了热搜。

乍一看的第一反应是:好家伙,就钟楼那里三层外三层的阵势,这是怎么撞上去的?再仔细一看内容,原来此钟楼非彼钟楼,新闻的主角,是位于鄠邑区的“户县钟楼”。10月30日,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钟楼博物馆发布情况说明:10月30日2:50左右,一辆小型汽车沿东大街由东向西行驶时,碰撞上我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户县钟楼北侧楼梯,致楼梯墙体受损,上级文物部门正在研判。目前肇事车辆已被公安部门查扣,原因正在调查。区文物部门针对受损部位已采取设置警戒线、封闭北侧楼梯等应急措施。

相关情况说明(图:西安市鄠邑区钟楼博物馆公众号)

虽然这个“户县钟楼”在知名度和人气上与西安市中心的那座“正牌”钟楼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是个大有来头的地方。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户县钟楼始建于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比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的西安钟楼“年轻”251岁。最初是作为供奉民间传说中主持文运功名的“文昌帝君”的场所,因此叫做“文昌阁”,因为位于户县县城的中心,又被百姓称为“中楼”,乾隆年间重修后改名“大观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经历了多次维修和加固,1992年4月20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底,户县撤县设区,改组成为鄠邑区,但“户县钟楼”这个名字一直保留了下来,数百年间,它一直是鄠邑的文化地标,同时还有着博物馆的身份,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户县钟楼的形制,基本是照着西安钟楼“复刻”的,均为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而且也有一口古钟。不过相比于总高达36米的西安钟楼,户县钟楼只有24.6米高,楼上的钟较之西安钟楼的“景云钟”也显得袖珍了一点儿,算是西安钟楼的“低配版本”。

但是小归小,就给人提供“情绪价值”这方面,户县钟楼可不虚西安钟楼。

户县钟楼最大的看点,是它所独有的四个门洞上的题字,分别对应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东门“迎旭”、西门“瞻紫”、南门“览胜”、北门“拱极”,深度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对城市布局与宇宙规律的呼应,堪称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的典范。遗憾的是:这些题字是出于何人之手,又是什么时候写上去的,如今已经无从考证了。

户县钟楼(图:网络)

户县钟楼可能是西安最被低估的一个历史文化景点,单就它近400年的历史,要是放在别的地方,高低也能混上个4A级起步的待遇,只可惜它生在了神仙打架的陕西,常年笼罩在西安钟楼的阴影下,低调得几乎没有存在感,很多西安本地人都是看到了“户县钟楼被车撞”的热搜,上网一查,才知道西安还有这么一号宝藏景点。

另外这事也算给当地文旅部门提了个醒:对于户县钟楼这种位于交通要道,很容易受到损害的文保单位,是不是应该设置防备汽车碰撞的隔离设施,好好保护一下了?

2.儿童启蒙APP跳转色情广告

儿童启蒙APP “宝宝巴士”,突然翻车了。

近期,不断有家长在网上爆出:点开“宝宝巴士”后,开屏广告直接跳转到“大尺度直播”,不光画面里的人打扮暴露,标题还尽是“三女共侍一夫”这类让成年人看了都免不了脸红心跳的内容。更让人抓狂的是:关闭广告的按键小得像针尖,只要稍微手滑一下,别说广告没关掉,还会进入一些奇怪的页面或者开始自动下载奇怪的东西。

令人警觉的是:这种事并非第一次发生,类似的吐槽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最早从去年9月就开始了,连着有人投诉了好几次,官方都是装死不管,直到前几天眼看着事情越闹越大,品牌客服才终于在10月28日发声:“审核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将反馈至技术部门进行排查处理”。

回应倒是有了,但这种“甩锅”式的发言很难让广大家长买账: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你们居然还敢“难免疏漏”?再说了,《广告法》里可是白纸黑字明文规定:弹窗广告必须有明显关闭键并且能一键关闭;《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写得清清楚楚:禁止向未成年人推送不良信息。你宝宝巴士作为发布平台,连最起码的审核都做不好,出事了第一时间装傻充愣,实在遮不住了又先把责任往第三方身上推,这让大家怎么能放心让孩子用你的产品?

宝宝巴士的低俗广告(图:网络)

说穿了,就是既为了多赚点广告费,又舍不得在审核上花成本,于是在“钱”字面前,“孩子身心健康”就自动靠边站了。

当然,我们并不抵制APP赚钱,毕竟大家都要吃饭,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赚钱必须建立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像宝宝巴士这样,为了赚钱不惜误导甚至是伤害孩子,这显然就很不上道了——用郭德纲的话来说,这赚的就是“造孽钱”。

话说回来,既然《广告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有明确的条款,那为啥这档子破事还是屡禁不止呢?

原因其实也简单,就是行业自律性太差+监管不严+处罚太轻,很多APP为了那几个子儿,对各种擦边的广告和推广基本来者不拒,审核机制形同虚设,被投诉了就拖延或者敷衍,实在不行了出来假惺惺地说一通假大空的套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事儿就过去了,即使真有人被处罚了,低俗内容也已经对孩子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影响,这种阴影很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是怎么罚都没法改变的。

所以,APP尤其是儿童APP的内容审核,必须得出台更完善、更严厉的法规,官方要加强监督,平台要认真审核,家长也得多些心眼。孩子正处在形成认知和塑造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还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一旦过早接触到某些不良内容,就像被下了“精神毒药”,会严重威胁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之路走歪了,可能是需要一辈子来纠正的。

3.郑智化“连滚带爬”事件

最近流行的一个段子“以为是从从容容游刃有余,没想到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照进现实了。

10月25日,歌手郑智化在微博上大倒苦水,称自己在深圳机场遭遇了“非人对待”:由于他在登机时,发现轮椅无法通过升降车和舱门高达25厘米的高度差,而现场工作人员对他提出的“提高升降车”的合理要求全程视而不见,最终他只能“连滚带爬”才上了飞机。

郑智化可不是等闲之辈,他是大陆地区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台湾歌手之一,“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前程”是无数人的青春。他对深圳机场的吐槽立刻引发了网友们的共情,各路大V纷纷发文声援,把深圳机场光速喷上热搜。

如果郑智化所言非虚,那他的愤怒确实是可以理解的。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深圳作为全国最大的几座城市之一,机场设施竟然会不完善到这种程度,工作人员还对一个身有残疾的公众人物如此颐指气使,这未免太过不合情理,难道是嫌自己凉得不够快吗?

果然,深圳航空前脚道歉之后,后脚就默默放出了当天的现场监控视频,然后就......反转了。

从监控画面来看,郑智化说他因为升降车和舱门的高度差导致无法登机确实是事实,但是机场工作人员并没有如他所说“全程冷漠围观”,相反还一直在积极地帮他想办法,最后,郑智化也不是“连滚带爬”上飞机的,而是拄着拐走上去的——并且期间还一直有工作人员和空姐的搀扶。

随后,有语文课代表迅速总结了郑智化这条微博的中心思想:所谓的“非人对待”,就是我想凭借残疾人身份要求的“特权”没有得到满足。

郑智化的回应(图:新浪微博)

接下来郑智化微博的评论区很快就被冲烂了,愤怒的吃瓜群众纷纷指责,说他在消费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和照顾,甚至有人骂他此举是在“抹黑大陆”,要求封杀他。

平心而论,郑智化的做法,确实有些不太地道,他在微博中刻意夸大了事实,明显有利用大众的善良和同情心搞道德绑架之嫌。但部分网友因此上纲上线,乃至发展到对郑智化的网暴,也实在不妥。毕竟,郑智化出道以来一直对大陆抱友好的态度,还曾经因为公开抵制台独被台湾当局封杀过,说他“抹黑大陆”,实在无从谈起。

只要换位思考一下,人在心情很差的时候,刻意夸大自己遭遇的委屈和不公,说出一些过激言论,其实是很正常的。郑智化不满的点,在于“本来我一个人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却因为机场的设施不完善而不得不依赖他人”;网友们则认为“四五个人伺候你一个,还要啥自行车”——那么倒推一下:如果当时没有那个25厘米的差距,郑智化自己操作轮椅就能顺利登机,原本服务他的那些工作人员也可以有空去做其他事情,这不是皆大欢喜吗?

所以,这件事的核心,其实并不在于郑智化到底有没有被“非人对待”,而在于它真的反映出了社会上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很多公共场所,在为残疾人提供便利方面,确实是有欠缺的。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相当于每16个人中,就有一个存在身体方面的残疾。但大家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你在外面见过多少残疾人呢?

街上的盲道,几乎被共享单车占满;酒店、医院的轮椅通道,坡度大得普通人走上去都费劲儿;带着导盲犬想进入公共场所,却被告知“宠物不得入内”......郑智化这一波吐槽,虽有危言耸听之嫌,往好一点的方面想,倒也提醒了我们应该重视残疾人便捷出行的保障。

日前,深圳机场已经明确表示:现阶段升降车和机舱的高度差确实会给残疾人使用轮椅带来不便,后续会整改,安放一些帮助轮椅上坡的设备。郑智化也发微博澄清,承认自己当时出于一时的激愤,用词不当,向帮助他的服务人员表示了感谢。双方握手言和,正式翻篇。

这怎么就不能说是一个Happy End呢?

4.工作人员酸菜池中抽烟吐痰

10月26日,网上曝光了一段半分钟的工厂监控视频,瞬间点燃舆情。

视频画面中,一个男子站在酸菜腌制池中,一边抽烟一边操作,还时不时在池子里随口吐痰,评论区里一水儿的“以后再也不敢吃酸菜了”外带一个“呕吐”的表情。

次日,官方通报出炉,证实了事发地为辽宁葫芦岛兴城市一家酸菜企业的生产车间,监管部门已连夜查扣了这批酸菜,并表示将全部销毁处理,同时对涉事企业的调查也已展开。

相关部门反应很及时,给出的处理也合理到位。但光凭这些,并不足以把舆情压下去。有人一帧一帧地抠画面,说“看这工人那随意自然的动作,一眼就知道是个惯犯,之前指不定还有多少没拍到的‘老痰酸菜’都进入市场了”。

这可绝非杞人忧天,毕竟2022年的央视“3·15”晚会上就曝光了湖南某工厂工人往酸菜池里扔烟头,当时闹出的动静很大,全国的酸菜不是被下架就是被召回,还专门出台了《老坛酸菜生产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技术规范》。结果现在才过去三年,酸菜就又出问题了,这规范到底落没落实、落实了多少,都成了问号。

工人在酸菜池中抽烟(图:网络)

所以说,食品安全这事儿,真容不得丝毫大意。就这次辽宁的“老痰酸菜”事件,要是没人把视频传到网上,是不是这些酸菜就真的会被端上桌、吃下去了?网友确实可以、也愿意监督某些社会现象,但很多事情不能只靠着网友监督,非得等网友举着手机一个一个去拍、一个一个去曝光,这时间里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掉坑摔得鼻青脸肿了。

想吃到绝对安全卫生的东西,指望厂家的自觉是不现实的,人家眼里就盯着成本俩字,为了节省成本,监督也好管理也罢,全都流于形式,要么根本不管,要么就是看见了也装没看见。就算你曝光了,罚了钱、停了业、处理了相关责任人,也不代表就能完事。必须要让监管走在问题的前面,让这些无良厂商心生畏惧,意识到你敢糊弄,市场就能把你拉进黑名单翻不了身,他们才会正视行规。

有些事情,我们应当追求的是“根本就不会出问题”,而非出事之后通报“未造成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