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毛瑞君:二十载深耕国学,用志愿心守护文化根脉

在登封市中岳办事处新店社区,有位 “特殊” 的文化行者 —— 毛瑞君。他曾是电厂热工仪表检修工,如今是奔走城乡的传统文化

在登封市中岳办事处新店社区,有位 “特殊” 的文化行者 —— 毛瑞君。他曾是电厂热工仪表检修工,如今是奔走城乡的传统文化传灯人。二十年来,他从车间通讯报道员成长为国学馆创办者,以 “守住根脉、传承发展” 为信念,深耕国学、践行公益。更动人的是,他以孝德理念培育长子毛浩宇:从小学成绩平平的追赶者,逆袭为高考登封市前 100 名,2025 年又以 “新工科” 方向二战跨考叩开北大研究生之门。

2025 年 8 月 23 日,中岳区新店社区三楼会议室暖意融融,社区为浩宇举办欢送会。邻里、国学馆志愿者、受助家长齐聚,既寄望浩宇 “不忘文化根、常怀感恩心”,更称赞毛瑞君 “用国学育德、以孝道教子” 的远见和智慧。这束孝德之光,不仅照亮无数家庭与师生的征途,更为当代人守护文化根脉、培育后代写下温暖注脚。

初心萌芽:从电厂里的 “笔杆子” 到传统文化的 “追光者”

1994年,毛瑞君因未如愿考上师范大学,入职登封电厂成为仪表检修工。车间工作枯燥,但他依然坚持读书学习,因为小学五年级时刘朝霞老师的表扬,让 “当教师” 的种子在他心底扎根。

工作之余,毛瑞君坚持写作。1999 年,他撰写的车间通讯首登集团公司报,此后稿件陆续见于《河南电力报》《中国电力报》——后者在其集团发表难度极高,每篇奖励 2000 元,他凭实力成为电厂 “笔杆子”。

2002 年,毛瑞君接触古文,《论语》《弟子规》中的智慧让他震撼,同年他报名河南省党校经济管理函授大专,深入探寻传统文化内涵。

2004 年,命运迎来转折。母亲带回台湾师范大学王财贵博士《一场演讲,百年震撼》的讲座,毛瑞君带着对文化教育的学习渴望前往。讲座中,王财贵博士 “13岁前读经典对人格完善至关重要” 的观点击中他 —— 他意识到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品德,传统文化是最好滋养。

讲座结束后,毛瑞君主动留下与王财贵博士深谈,分享学习中的感动与收获。两人结下友谊,王财贵博士此后多次来内地,毛瑞君全程陪同,并推动其为登封校长培训。不久,王财贵博士捐赠价值数万元的《论语》经典书籍,并委托毛瑞君免费捐赠到全市多所中小学及武术学校,把文化的种子撒向登封的各个角落。自此,毛瑞君开始诵读《弟子规》《论语》,带领自家孩子践行经典教育:“文化传承要先让孩子受益,再带动更多家庭。”

躬身践行:一间国学馆的坚守,让文化之光照亮城乡

2008 年 6 月 1 日,毛瑞君腾出新店社区自家门市房,创办国学馆,开展公益经典诵读活动 —— 国学馆无华丽装修,仅几张桌椅、一摞经典书籍,每周日上午开放。附近孩子、家长,甚至登封、新密、郑州的文化爱好者与教师纷纷慕名而来。

初期困难重重:毛瑞君兼顾电厂与国学馆,在忙碌之间探寻着自己的追求;有人质疑 “读古文没用”,亲友劝他 “别折腾”。但他从未动摇,因亲眼见浩宇的改变 —— 坚持读《弟子规》后,浩宇变得专注,主动做家务,考试失利也能平静面对,经典正悄悄塑造孩子性格。

国学馆里,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孩子李航宇初来时调皮捣乱,毛瑞君陪他读《弟子规》,引导理解 “父母呼,应勿缓”。后来李航宇考上大学、读研,母亲感慨:“国学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我们家。”

毛瑞君坚持“诵读+践行”教学:不急于让孩子理解经典,先通过诵读培养专注力;同时引导孩子落实到生活,如给父母端水、帮长辈捶背。“经典不是用来背的,是用来做的。”他将这一理念用在浩宇身上——浩宇初中时,他不强迫上补习班,而是每天陪读《论语》,聊“学而时习之”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的反思,浩宇学习态度渐正,成绩从三十多名冲进班级前十。

寒来暑往,国学馆第一年就有100多个家庭参与,2010 年志愿者从几人发展到几十人。毛瑞君将电厂写作奖金全投入国学馆:买书籍、送经典、印资料、准备礼物。

2010年,毛瑞君受邀参加香港首届亚洲企业家论坛,“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句话触动他。想到文化的传承和未来社会大众的需要,他决定辞职专职做国学:“电厂不缺一个检修工,但社会需要一个文化传播者,孩子们更需要文化引领和陪伴。”

辞职后,毛瑞君不仅坚守国学馆文化学习,还走进学校免费授课。在登封市商埠街小学、新密市金凤路小学等校,他推动“经典诵读计划”,将《论语》章节融入早读。金凤路小学校长评价:“毛老师带来的教育理念,让孩子在文化滋养中成长,比追成绩更重要。”

这份理念也持续影响浩宇:2019年高考,浩宇以登封市前 100 名考上本科,完成从“追赶者”到“突破者”的蜕变。

以德立教:近千名教师的 “引路人”,让文化基因融入教育血脉

毛瑞君深知,传统文化扎根的关键在教师。2015年起,他与志愿者每年暑假组织“溯源寻根诵经典,培根铸魂担使命”公益师资班,学员来自登封、新密十几所学校,涵盖新老教师。

他设计“经典诵读+教学实践+文化研学+家风建设”课程:上午带读《论语》《大学》,解读“有教无类”;下午集中研学,分组讨论如何将经典融入课堂;晚上开展家风分享会。他常讲浩宇的故事:“我儿子小时候成绩差,读经典让他学会专注坚持,不仅成绩提升,更懂感恩。教育的本质是让人变好,传统文化是最好养分。”

新密市金凤路小学一位教师起初抵触培训,听完浩宇的故事后深受触动。她在语文课讲《弟子规》故事,课堂纪律明显好转,还成立“经典诵读小组”:“以前觉得教育只是教知识,现在明白更要教做人。”

近十年,师资班累计培训教师近千名。这些教师成了文化“种子”:开国学社团、编校本教材、组织亲子诵读。新密金凤路小学 2017 年与毛瑞君合作,将传统文化纳入教师培训和校本课程,带领3000多名学生全员诵读经典,从而厚植传统文化底蕴,成就学生幸福人生,2022 年获评“郑州市传统文化特色学校”,2023年荣获“河南省文明校园”,2024年荣获“河南省孝德示范校园”。校长感慨:“这离不开毛老师的指导。”

毛瑞君还关注校长群体——他认为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领航者”。2024年8月、11月,他组织两届 “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 公益论坛,吸引 600余位校长、教师。2025 年 2 月,首届 “好校长孝德文化研讨会” 举办,中共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主讲《孝德文化与立德树人》,为校长指明方向。

登封一所农村小学校长参加论坛后,立即邀请毛瑞君指导,还将自家老房改造成 “国学堂”:“农村孩子更需文化滋养,毛老师的做法让我们找到突破口。”

此时的浩宇,也深受父亲影响,深化了对 “文化教育” 与 “责任担当” 的理解。本科期间,他成绩优异,还加入志愿者团队去乡村小学支教,教孩子诵读《弟子规》,教孩子练习书法,传递文化传承理念。

以孝传道:八年孝道文化节,让嵩山脚下涌动感恩暖流

“孝德是传统文化的根,也是做人的根本。” 这是毛瑞君的核心理念。他在家庭教育中践行孝德:浩宇小时候,带他给爷爷奶奶捶背洗脚;浩宇上大学,提醒他每周打电话分享生活。浩宇至今记得,小学时用 1 元钱买冰糕,坐半小时公交回家后,冰糕化了仍坚持让妈妈先吃 —— 这份孝心,源于父亲的言传身教与经典熏陶。

2017 年重阳节起,毛瑞君每年组织 “九九登高、养孝传家” 孝道文化节。首届就有一百多人参加,他和志愿者搭简易舞台,带领大家诵读《弟子规.孝经》,观赏孝道文艺节目,分享家风故事。一位老人看到儿子分享 “照顾生病母亲” 的经历,感动落泪,这让毛瑞君更坚定信念:“孝道不是口号,要让人们感受亲情温暖。”

随着时间推移,文化节规模扩大,郑州、洛阳等地家庭专程参与:陪老人登高、为父母洗脚、全家读《孝经》。2023 年文化节上,备战考研的浩宇赶回登封分享:“小时候爸爸带我读《孝经》,我不懂孝,直到见他给爷爷端水喂药,才明白孝是陪伴与责任。第一次考研失利,是爸爸用‘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帮我调整心态。” 这番话让许多家长触动:“传统文化能给孩子面对挫折的力量。”

2025 年 8 月浩宇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后,社区为他举办欢送会。社区书记张宏伟说:“浩宇从小读经典,懂礼貌、爱助人,他的成功离不开毛老师的教育。” 刘朝霞老师介绍说:“我是看着长浩宇从小长大的,他小时候就听话、懂事,能考上北大是我们长辈的骄傲!” 受助家长李女士红着眼眶:“我家孩子受浩宇影响也准备考研,毛老师用孩子做例子,让我们信传统文化能养出有温度的孩子。”

毛瑞君谦逊回应:“浩宇的成长,是经典教他坚持,是大家关心的结果。” 浩宇则握着父亲的手承诺:“到了北大,我会组织传统文化读书社,把社区的孝德精神传下去。” 最后,社区领导、邻里乡亲与社会爱心人士与浩宇集体合影,并送上祝福,浩宇感动落泪:“这是最好的礼物,我会永远守住文化的根。”

创新赋能:从实体国学馆到 “孝的长征”,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时代发展中,毛瑞君不断探索文化传播新形式。2024 年初,他被聘为新密京密联谊学校德育主任,首推孝德文化进班级“六个一”主题活动——一看:每天看一集德育动画;二讲:每天讲一个德育故事;三唱:音乐课学唱孝德歌曲;四做:每周三践行孝德实践活动;五开:开一次感恩班会,六评:每班评选出孝德好少年。通过开展“六个一”活动,孩子们领悟孝德精神,积极践行孝心行动,陪伴父母长辈,力所能及的协助家人做家务,每位孩子行孝道,知感恩,传承孝德文化。学生小李此前对父母不耐烦,参与后主动洗碗、陪父下棋,妈妈欣慰:“孩子突然长大了。”

同年 5 月 7 日,“毛瑞君孝德文化工作室” 在该校成立,以 “孝行天下、德润中华” 为宗旨,积极开展公益服务:免费捐书、办孝德讲座、搞文化研讨。毛瑞君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共同为13 所学校捐赠 10854 本书,惠及上万名学生。新密市惠沟小学刘伟平校长说:“这些经典像种子,终会在孩子心里发芽。”

为扩大传播,2024 年 3 月 17 日,毛瑞君和志愿者推出 “孝的长征” 视频号。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教育理念深度融合,以多元视角、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心制作了一系列学习视频。视频内容丰富:“经典小课堂” 解读《弟子规》、“教学经验谈” 分享文化融入学科的方法、“孝德小故事” 记录学生孝行、“校长访谈录” 探讨学校文化建设;他还邀村民、环卫工人参与 —— 新店社区张大爷分享 “照顾瘫痪老伴十年”,登封环卫工人读《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展现平凡人的文化理解。

视频号还将开设 “北大研究生谈经典” 系列,浩宇将分享用《论语》指导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经验,让众多学子们明白,学习不只为分数,重要的是成为更好的人。

截至 2024 年底,视频号浏览量近 20 万人次,广东、山东教育机构慕名求合作。毛瑞君感慨:“以前国学馆影响有限,现在互联网让文化传得更远。”

前几年新冠疫情期间,毛瑞君转开 “线上国学课堂”:每周日上午直播带读经典、讲故事,设 “家风分享会”。一位忙碌的家长受 “亲子共读” 分享触动,每天抽半小时陪孩子读《孝经》。疫情后,他邀线上学员线下交流,孩子展示 “孝德手账”,家长分享收获,增强传播黏性。

此外,毛瑞君联动社会资源:与新密社区学院合开 “溱洧优秀传统文化学堂” 任首席讲师,走进新密市御金湾社区,开展“寻找安祥小课堂”,学习《弟子规》,传承好家风;与登封市告成镇妇联合作,培训乡村家风志愿者;联合登封图书馆、文化馆办 “经典诵读大赛”“孝德书画展”,让文化融入市民生活。

荣誉加身:坚守初心的 “文化使者”,以行动诠释志愿精神

二十载深耕,毛瑞君收获诸多认可:登封市文明市民、优秀家风志愿者、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登封社区学院国学讲师;多所学校聘他为 “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 顾问;新密社区学院授 “溱洧优秀传统文化学堂首席讲师”;2023 年金凤路小学十周年庆,评他为 “金小十年” 功勋人物。

但他视荣誉为团队的肯定,每次领奖后,都把证书放国学馆角落,转身投入工作。一次领 “优秀家风志愿者” 证书后,他立刻赶回国学馆 —— 周日有孩子们等着他回去组织大家诵读《论语》:“孩子的读书声、浩宇的成长、社区欢送会的温暖,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更让他珍视的是普通人的认可:青年学子李若彤,小时候曾在国学馆读经典,长大后不忘文化对她的滋养,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捐赠经典《弟子规.孝经》,传递文化薪火。农村老人常送自种蔬菜,说孙子学《弟子规》后更懂事。

家人是毛瑞君的坚强后盾。起初爱人担心辞职后收入不稳,见他十分投入、浩宇成长、社区认可,便加入志愿者;父母最初不理解,后来也主动帮衬国学馆。“没有家人支持,我走不完这二十年。”

未来展望:以志愿心续文脉,让传统文化照亮更多人

已到中年的毛瑞君,对文化传播热情不减。每周日上午,他提前到国学馆搬书、擦桌椅;结束后就教育孩子问题为家长答疑解惑。有人劝他歇着,他笑说:“文化传承是接力跑,我要跑好自己这一棒,看着更多人接棒。”

谈及未来,他计划丰富 “孝的长征” 视频号:为儿童做 “经典动画小课堂”,为家长开 “家风建设指南”(含培育浩宇、社区欢送会的经验),为教师制 “国学教学工具箱”。

他还想扩大师资培训,在四川成都志愿者吕红梅老师的加入、协助下,精心推出“华夏同舟”视频号学习内容,倡导“守护文化根脉,践行传承使命”的理念,联合周边城市举办 “传统文化师资研修班”,培养基层国学教师;在农村学校建 “国学角”,捐赠经典书籍。

对于孝道文化节,他计划建 “孝德实践基地”,组织孩子去养老院服务;邀浩宇等 “优秀学员” 每年分享,延续欢送会的 “薪火相传” 氛围;联合多城办 “孝道文化节联盟”。

“我一辈子就做两件事:守好文化根脉,教孩子孝亲尊师。” 毛瑞君的坚守证明,平凡人也能为文化传承出力,传统文化能滋养心灵、赋予力量。

用文化滋润心田,用文化化导人心。在新店社区国学馆,毛瑞君常站在孔子像前,溯源寻根,凝神静思。想起孩子们一路走来的学习成长,想起欢送会的祝福与北大的浩宇,眼中满是希望。他相信,文化种子终将长成大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能在新时代绽放光彩,而他会带着志愿心,一直走在传承路上。(阎洧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