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亚正在酝酿一场资源战略的重组。10月14日,路透社报道称,澳总理阿尔巴尼斯将赴美,与特朗普在白宫会面,计划就关键矿产达成合作协议。消息人士透露,澳方希望借此建立一个包括稀土、锂、镍、钴等在内的“西方矿产联盟”。
此时,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刚刚暂停采购必和必拓部分以美元结算的铁矿石,令澳中长期合作陷入停滞。

一个问题随之浮出水面:在铁矿出口受限、经济压力上升的情况下,澳大利亚转向西方的关键矿产战略,究竟是主动突围还是被动应对?美澳之间的这场合作,能否真的重塑稀土格局,还是会把澳洲推向另一种依附?

美澳关键矿产协议“抄了中国后路”?
阿尔巴尼斯此行的重点之一,是推动美澳之间的关键矿产协议。根据澳方草案,该计划将以稀土、锂、镍等新能源产业关键原料为核心,尝试与美国、欧盟及日本建立长期购销机制,并配合成立战略储备基金。澳政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盟友投资矿业基础设施,保障资金来源,同时扩大出口市场,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从短期看,这项协议确实可能为澳大利亚带来新的资本注入。美国能源部、进出口银行及几家大型基金已经表达了合作意向,部分项目或可获得融资担保。此外,美国在技术上也能提供帮助。例如在重稀土分离、环保冶炼、矿区数字化监控等方面,美企拥有一定优势。澳方期望借此完善本国矿业的高附加值环节,而不仅仅做资源出口国。
然而,这种合作并非毫无代价。澳大利亚在稀土分离和磁材制造方面长期依赖中国技术。重稀土分离尤其复杂,目前世界上仍以中国工艺最为成熟,成本最低。如果缺乏中国技术授权或零部件供应,澳方要独立建成完整产业链将十分困难。美国虽能提供部分设备与专利,但通常附带严格的安全与使用限制。换句话说,澳方在减少对华依赖的同时,也可能陷入对美的另一层技术依赖。

更深层的意图在于,美国希望通过该协议把澳大利亚纳入其“资源安全网络”。稀土、锂矿、镍矿等被视为新能源时代的战略物资,美国近年多次强调要“去风险化”,即建立不依赖中国的供应链。
澳大利亚的地位因此上升,被视为印太地区最可靠的资源伙伴之一。美方的目标并非单纯经济合作,而是希望借此掌握稀土产业的上游供应,强化盟友阵营内部的规则控制权。这种机制类似军事联盟,但以资源为纽带,形成经济安全共同体。

然而要真正重塑西方稀土供应格局,难度远超想象。稀土从开采到提纯、分离、成材的工艺链条极长。
澳大利亚虽资源丰富,却在高纯度冶炼和磁材加工环节缺乏基础。美国和欧洲在上世纪末放弃了相关产业,设备陈旧、环保标准高、成本昂贵。若要在短期内重建完整体系,需要巨额投入。
即便美澳协议最终落地,也难在数年内改变全球供应的主导格局。对澳而言,这更像是政治信号,而非产业突破。

澳大利亚举步维艰
澳大利亚经济长期高度依赖矿业出口,其中铁矿石占据核心位置。根据澳统计局数据,铁矿出口额占全国总出口约三分之一,是财政收入、就业与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而中国则是最大买家,约六成铁矿出口流向中国。
2025年9月,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宣布暂停采购必和必拓以美元结算的铁矿石,理由是价格机制谈判未达成一致。这一举动虽非全面禁购,却对澳方造成了直接冲击。

首先,财政压力显现。澳州政府的预算约有四分之一来自矿业特许权使用费和相关税收。铁矿出口量减少意味着财政收入下滑。
其次,区域经济出现紧张。铁矿企业集中在皮尔巴拉等地区,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依赖出口链条。订单收缩可能带来设备停工和裁员风险。
第三,资本市场反应迅速。必和必拓股价在消息公布后连续下跌,投资者对未来收益预期明显转弱。
澳大利亚的脆弱性早已存在。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深加工比例极低,出口以原矿和初级精矿为主。铁矿开采利润高、周期短,长期压制了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的发展。缺乏加工环节意味着产业链附加值大部分留在海外。当中国暂停部分采购时,澳方几乎没有替代方案。这种单一出口模式的风险,在此次事件中暴露无遗。

铁矿停购还产生了外溢效应。由于矿业在澳元汇率中占重要权重,铁矿出口放缓使澳元短期承压。贸易顺差缩小,政府债务上升的空间被压缩。对阿尔巴尼斯政府而言,这种经济压力在谈判中形成了倒逼。澳方需要寻找新的出口方向,以维持矿业投资和财政稳定,而西方关键矿产协议正好成为可利用的突破口。表面上是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危机下的政策转向。

中方阳谋美国无解
中国对澳铁矿的依赖在过去十年中逐步下降。通过集中采购、海外布局和供应链优化,中国已构建起更具韧性的资源体系。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立,统一对外谈判,提高价格协同。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非洲、南美、中亚等地加快投资,在几内亚、巴西、印尼等国家掌控了多个大型铁矿和镍矿项目。这些举措逐步降低了对澳矿的刚性需求。

在稀土领域,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从开采、冶炼到磁材和下游应用均保持领先。加工技术和产业集聚效应使其在全球市场仍具不可替代性。对澳方而言,即使在稀土开采上取得进展,若无中国的分离工艺支持,产品仍难以大规模进入高端制造环节。换言之,中国的优势并不在资源本身,而在产业体系的深度。
在这一背景下,国际资源贸易的重心正发生结构性转变。过去的“单一出口—单一进口”模式正在被“多边供应链网络”取代。各国都在推动本地化加工与供应链安全,资源政治成为地缘博弈的新领域。美澳协议如果落实,可能形成一个以技术、环保标准为纽带的“西方资源集团”;中国则通过投资、合作与新结算机制,推动“多极供应体系”。这种竞争将长期存在,并可能重塑定价规则。

值得注意的是,资源贸易的货币体系也在悄然变化。中国在部分铁矿与能源交易中推广人民币结算,削弱美元在大宗商品市场的垄断。若美澳协议仍坚持美元计价,将在某种程度上固化澳方的金融依附结构。而从长远看,全球资源交易的结算方式多元化已成趋势。
未来几年,资源安全将与国家安全更加紧密地绑定。新能源产业的崛起,使锂、镍、稀土等“新矿产”成为战略焦点。谁掌握资源和技术,谁就能在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动。澳大利亚希望借西方联盟重塑话语权,但真正的竞争早已超越矿产出口层面,进入全产业链的比拼。

澳大利亚正处在两难之中。一方面,它希望通过与美国及其盟友的关键矿产协议,摆脱对中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它又必须面对自身产业链薄弱、技术受限的现实。美澳合作可能带来短期资金和政治收益,但也可能让澳经济更深地嵌入西方体系,从原料供应国变成“战略附属”。
中国的反制与多元化布局正在改变过去的资源依赖格局。随着供应链全球化的再分配,资源外交正成为各国博弈的新前线。未来几年,澳大利亚能否在两大体系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其在新能源时代的地缘位置。而这场关于矿产、市场与技术的较量,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