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之前的王朝,中国人“武德充沛”。
宋明清,华夏“尚武精神”衰微,甚至被“贬落尘埃”。
新中国成立以后,尚武精神才重新被拾起。
那么什么是中华的“尚武精神”?
咱们老祖宗讲“武”,不是好勇斗狠,不是暴力崇拜,更不是纯粹的战争机器。而是“武”背后所蕴含的文明密码。

武,是什么?
是止戈,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
这是中国人对武力最根本的态度:动用武力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终结暴力。
《孙子兵法》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打一百次赢一百次,不算最高明;不用打就能让人屈服,才是真厉害。
所以,中国人尚武,向往的是和平。
战国之前的战争,不是耍阴谋诡计,更多时候是有“讲究”的。
武力必须受到“礼”和“义”的严格约束。
比如打仗一定要“师出有名”,必须要有正当的理由。
就像商汤伐夏桀、周武王伐商纣等,打的旗帜是“吊民伐罪”,替天行道;不能玩阴的,得堂堂正正。

另外即使在战场上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宋襄公说过:“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啥意思?就是说:不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老兵,不攻击尚未列好阵型的敌人。这些规则在春秋早期都是要遵守的战场规则。
按照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打仗都这么“迂腐”的吗?
可这些原则,在那个时代叫“贵族精神”。
“尚武”也体现在个人层面。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讲的是个人精神上的“武”,即“气节”。
人要有不畏强暴、舍生取义的气节。
换句话说,就是你可以打倒我,但不能让我跪下。
同时先秦时期的贵族君子,也要有真实的武艺。
“六艺”中的“射”和“御”,就是开车射箭,那是必修课。
先秦时期的君子都要文武双全。

到了战国时代,礼崩乐坏,战争越打越大,一切都变了。
自秦开创军功爵制度,不管你是谁,砍了敌人脑袋就能升爵位。
“尚武”精神从此从贵族走向平民,从仪式走向实用。
武功,是平民晋升的阶梯,是阶层跨越的渠道,也是国家生存的法则。
至汉唐时期,武更是一种“男儿本自重横行”的豪情,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
宋朝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害怕武将造反,复制他的成功道路,直接“重文抑武”。有朝廷带头,整个大宋朝的社会风气也变了:读书中状元进士是光宗耀祖的事,而好男儿就不能去当兵。
明清时期,理学捆绑了全社会,尚武精神被压到箱底吃灰,即便有戚继光这样的英雄,整个时代的风气也难以改变。武将“天然”就低文官一等,成了粗俗、莽撞、无智的代名词。

纵观世界古代文明,许多文明的尚武精神,是扩张,是征服,像罗马帝国,像北欧的维京。
但华夏的尚武,是内敛的,是防御的,其最高的理想是“止戈”。
是用强大的力量,守护家园的和平和道义。
也就是网络上宣传的:中国人只想好好种地养活自己和家人,但是谁不让我们好好种地,我们就把他们种到地里。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