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问作家王尔德,世界上最危险的天真是什么?王尔德说:盲目相信某个具体的人,而不是理解人性的本质。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因为信任一个人而彻底失望,却很少思考:
问题不在于人性本身,而在于我们错误地期待个体能够超越人性的局限。
01 人性永恒,个体善变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高达千万浏览量的问题:为什么最好的朋友会变成陌生人?
其中一个回答令我印象很深刻:我们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期待某个具体的人永远不变。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关系中80%的伤害并非来自恶意,而是源于对“人性稳定性”的误解。
人性有着普遍的光明与阴暗面,而个体则受环境、情绪、利益等影响不断变化。
《沉思录》中写道:不要期待任何人能够完全符合你的期待,因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战。
相信人性,意味着接纳这种复杂性;盲目相信某个具体的人,则是对人性的片面理解。
02 考验人性必输的博弈
《琅琊榜》中有一个情节:靖王始终相信人性的正义,却从未期待任何个体能够完美无缺。
他说: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但我不期待每个人都能坚守公道。
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陷入“考验人性”的陷阱:
- 用利益考验友情,认为“真朋友应该经得起考验”
- 用忠诚考验爱情,要求“真爱必须毫无保留”
- 用宽容考验亲情,认定“家人就应该无限包容”
这种考验本质上是违背人性的。
就像不要测试水的深度一样,不要测试人性的底线。因为水会淹死人,而人性终会让你失望。
稻盛和夫曾在自传中写道:“我始终相信人性中向善的力量,但这不妨碍我用制度防范个体的失误。”
真正智慧的做法是:
相信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善良,但不期待每个人都善良
相信人性中固有的光明面,但理解每个人都有阴暗时刻
相信人性进步的总趋势,但接纳个体的反复与倒退
《琅琊榜》中的梅长苏深谙此道:他相信正义必然胜利就是相信人性,却从不指望任何一个具体的人包括他自己能够完美无缺。
最后
《沉思录》中说:宇宙的本质是变化,而人性的本质是复杂。接受这一点,你就获得了内心的平静。
相信人性而不是人,会用智慧的方式与世界相处:
- 用制度弥补人性的弱点
- 用理解代替失望
- 用包容接纳变化
点个推荐,把这篇文章分享给那些曾经因为“信错人”而受伤的朋友。
我们要学会相信人性的光明,同时智慧地看待每一个具体的个体。
喜欢的话就点个关注吧!
end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