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说得好,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实际上,人这一生,活的就是个心境,也是个心态。
浮躁之人,内心不静,想法杂乱,导致凡事都做不好。
倒是那些始终能够做到心无波澜,平心静气的人,倒是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当然,心无波澜不是麻木,恰恰是历经世事后的澄明,也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

减少期待,心就静了
期待多了,人心就躁了。
人之所以心潮起伏,多半是因为心里装了太多“应该”。
于是,觉得事情应该按预想发展,别人应该如你所愿。
最终,太多的“应该”,导致一旦事情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内耗就产生了。
实际上,当你能随时随地减少期待,那么就没有多少事能影响到你。
陶渊明辞官选择归隐后,就不再期待自己能得到官场认同。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这样写道:“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在田园生活里,安心过好自己的日子,采菊东篱,悠然见山,比什么都自在。
当陶渊明及时对一切都放下了期待,那么之后所得到的心灵宁静,便让他活出了千古传颂的洒脱。
作家杨绛先生有句话说得好: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确实,回归内心的淡定和从容,及时减少期待,把“应该”换成“能够”,心就落地了。
如此一来,我们自然能做到心无波澜,内心从容自在。
专注可控,心就定了
人的烦恼,很多也是来自操心自己掌控不了的事。
其实,既然事情不可控,不可办,那么无论你多么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如清醒一点,回归平静内心,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这样的话,反而能安抚好自己的心情,顾好自己的处境。
其实,天气如何,别人怎么想,未来的变数,这些事都像天上的云,你看得见,却抓不住。
不如专注那些可控的事,反倒能把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谢安在淝水之战前线,面对强敌压境,生死攸关的处境。
他依然能与客平静对弈,落子平稳,心无波澜。
当然,如此之境,他也不可能一点不紧张,而是内心深知——自己能做的已做完,剩下的,交给战场。
这样,专注可控的,内心才能静,才能定。
《大学》中有言:“知止而后有定。”
做人做事,知道在何处止步,何时静心,心就能安定下来。
如此,把精力放在能改变的事情上,你的心就有了锚,事也就会有好结果。
接纳无常,心就宽了
谁的生活,都不会永远晴空万里,当然了,也不会一直阴雨连绵。
所以,我们每个人最应该做到的事,就是及时接受变化是人生常态的道理。
当你的心就像大海,那么再大的风浪也能包容。
苏轼官场生涯可谓是一生坎坷,但他能在后面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无论被贬到哪里,他都没有放弃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而是安排在哪,自己就在哪里扎根。
于是,在黄州开荒种地,在惠州日啖荔枝,在海南办学教书。
他把每一个“不如意”的人生阶段,都活成了“恰如其分”。
哲学家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人生无常,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在遇到无常的时候,能接纳无常。
如此,当你能与无常共舞,内心便再无波澜。
说到底,所谓的心无波澜,便是一个人修来的境界。
如此,让你在喧嚣之中还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在纷扰里亦能守住内心的秩序。
最后,当你不再被外界轻易牵动,那么花开花落都是风景,云卷云舒皆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