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女子婚后起诉父母返还18万彩礼”的新闻引发社会热议。这起案件背后,折射出当下许多家庭在婚恋彩礼问题上面临的困境与纠结。
传统意义上,彩礼是男方对女方家庭表达诚意和尊重的一种方式,承载着美好的寓意。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彩礼数额不断攀升,甚至出现“万紫千红一片绿”(指人民币颜色组合,表示高额现金)、“三斤三两”(指百元人民币的重量,约合13万元)等说法。
破解彩礼困局,不仅需要法律规制,更需要智慧和沟通。
彩礼演变:从传统礼仪到现代负担
彩礼并非现代产物,其历史可追溯至西周《礼记》中的“纳征”制度,原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表达联姻诚意的礼仪性行为。
真正异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兴起,部分地区将彩礼与“面子”、“养老保障”挂钩,金额水涨船高。某调研机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平均彩礼达6.9万元,江西、福建等地超过20万元。
这种变相的“婚姻买卖”不仅违背了彩礼的初衷,更让许多感情良好的年轻人因经济压力而陷入困境。
心理洞察:安全感、面子与价值观
安全感需求与物质焦虑。彩礼的“高价化”背后,是双方家庭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焦虑。女方家长常将高额彩礼视为女儿婚后生活的“保障”,试图通过物质补偿弥补对婚姻风险的担忧。
面子心理与群体攀比。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效应”在彩礼问题上尤为显著。部分地区形成“彩礼行情”,如“万紫千红一片绿”(约15万元)、“一动不动”(车+房)等,本质是群体攀比下的“面子工程”。
价值观异化:婚姻的物化危机。当彩礼被明码标价,爱情与婚姻便被异化为“交易”。研究发现,部分女性家庭将彩礼视为“养育回报”或“养老储备”,折射出对女性价值的物化倾向。
破解之道:各地出台措施见成效
法治“亮剑”:划定彩礼的法律边界。《民法典》明确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最高法司法解释细化彩礼返还规则,严厉打击婚托、婚骗等违法行为。中央农办近期召开了部分省份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释放出推进综合整治的积极信号。
移风易俗:重塑健康婚恋观。政府倡导“低彩礼”、“零彩礼”新风,推广集体婚礼、公益相亲等活动。如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规定彩礼金额原则上不超过6万元;安徽太和县通过就业帮扶减少经济焦虑。
经济赋能与社会保障:发展乡村产业、完善养老体系,弱化彩礼的“经济替代”功能。例如,福建大田县为“低彩礼”家庭提供“康馨保”保险,缓解养老焦虑。
实操指南:让婚姻回归“爱”的本质
把控源头,因爱相遇。找伴侣之初,结识的婚恋平台,甚至介绍人,目的纯粹、三观端正,远离金钱至上、物质为先的“毒草”。
提前沟通,设定预期。在谈婚论嫁早期就坦诚讨论彩礼问题,了解双方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期望,避免最后一刻出现意外要求。
创新形式,替代现金。若男方家现金紧张,可协商以“房产加名”或“教育基金”代替一次性大额彩礼,既展现实意,也降低即时压力。
书面协议,明确用途。婚前把彩礼金额、用途、返还条件写进协议,可公证也可私下签字留痕。一旦婚事未成,双方按协议退钱,减少“扯皮”成本。
借助第三方,化解分歧。在河南、山东等地,村(居)红白理事会有“限高”标准。新人可主动申请理事会介入,用“村规民约”帮劝父母。如“爸妈,咱家不超标准,村里还给发‘文明家庭’奖牌,给弟弟以后说亲加分呢!”
天价彩礼之所以顽固,根源不在“钱”,而在“人心”——对安全感的焦虑、对攀比的盲从、对亲情的误读。法院的判决只能定分止争,真正的解决之道是:
婆家放下“价高才能显示诚意”的执念;
娘家放下“不要彩礼会被看不起”的担忧;
新人自己先长大,再用耐心和计划带父母一起转身。
当彩礼不再是“门槛”,而只是“祝福”,更多有情人才敢放心牵手,走进民政局,也走进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