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苏州姑娘小 B 从上海出发赴纽约做互惠生 —— 这个从小学到大学都走读的姑娘,出发前还反复确认 “住家孩子会不会喜欢我”,却没料到项目会突然中断。
匹配的纽约家庭很友善,两个 8 岁孩子常缠着小 B 学中文。但刚到纽约的第一个月,小 B 因环境陌生天天躲在房间哭,负责她的 LCC(互惠生顾问)多次开车过来安抚,帮她熟悉生活细节,慢慢帮她适应了节奏。眼看小 B 状态越来越好,我们还和住家约好年底帮她申请社区大学课程,变故却突然来了。


其实我们做互惠生项目时,也遇到过类似情况:之前有法国互惠生到北京,因吃不惯中餐、听不懂方言躲在房间,我们的顾问每天主动对接,帮她融入,从不算 “投入成本”。就像我们常说的:“家庭付费买的是保障,‘有赚有赔、总账能走通’才是该有的态度,哪能因单点投入就弃人不顾?”
后来我们帮小 B 对接了上海近家的幼教实习。入职时她送了苏州特产袜底酥,笑着说:“以前觉得美国机构规范,现在才懂,规范不如有人情味。你们没赚我多少,却还帮我找实习,换美国公司早不管我了。”
说到底,靠谱的服务从不在地域。每个走出国门的年轻人都带着期待,所谓 “专业”,从不是把成本算得一分不差,而是在需要时放下 “止损” 的算盘。国外的月亮未必更圆,真正暖人的守护,往往就在身边的国内机构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