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新能源市场,小米SU7的火爆已经不仅是中国的现象。如今,连大洋彼岸的美国造车新势力——Rivian,也开始亲自上手拆解这台中国热销车。
这件事引发了不小的关注。要知道,Rivian在美国可是“特斯拉之后最受瞩目的新势力”,其CEO RJ·斯卡林奇甚至被称为“马斯克之外最懂造车的男人”。而他在看完SU7之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这是一套执行得很到位、垂直整合程度很高的技术平台。确实做得不错。”

Rivian拆解SU7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它背后的成本结构和制造逻辑。结果出乎他们意料——不是在技术上发现“黑科技”,而是在体系能力上看到差距。
斯卡林奇直言:
“这台车的成功,不是神秘的技术,而是中国整体制造生态带来的成果。”
他说得更直接一点:
“把资本成本降到接近零甚至为负,再加上极低的劳动力成本,把这些数字放进表格里,你就能算出SU7为什么能这么便宜。”
换句话说,小米SU7的“秘密”,不是造车有多神奇,而是——中国太强了。

斯卡林奇甚至补了一句:
“如果我住在中国,SU7会是我考虑购买的车之一。”
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却道出事实:在中国市场,SU7的配置、价格和智能化体验,几乎让所有造车新势力都感到压力。而这背后的逻辑,就是中国供应链的集体力量。
同样的电池、同样的电机、同样的智驾系统,如果放在美国造车体系里,成本可能要翻倍。这也是Rivian、Lucid这些美国新势力最无奈的地方——他们在技术上不输中国,但在“制造效率”上,却被甩开一条街。

小米造车的节奏几乎让全球都震惊——从立项到交付,不到三年。这在美国,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

Rivian的R1T电动皮卡,从发布到量产用了整整六年;Lucid Air更夸张,前后耗时八年。
但中国品牌能用不到一半的时间,造出一台能与特斯拉同台竞争的车,这种“体系速度”,才是最让外国车企震惊的地方。
斯卡林奇说得没错——“一切都能被拆解、被计算,但中国的速度和规模,是无法在Excel表里体现出来的。”

小米SU7的成功,不只是“雷军的胜利”,更是中国制造生态、供应链协同、劳动力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美国CEO们在实验室里拆开一台台SU7研究“为什么它这么便宜”,他们其实也在承认: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不只是追赶者。
在未来的新能源时代,这场竞争不再是谁更聪明,而是谁能更快、更稳、更高效地执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