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效率提升六成,还能保质保量的秘诀到底是啥?”一群来自德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的记者们,将镜头对准雷诺中国的工作人员,并时不时用英语追问。
10月14日,上海徐汇滨江的雷诺中国办公楼迎来了一群客人。他们是雷诺集团全球IP项目“Tech World Tour”的科创观察员,这场科技巡游是继雷诺法国杜埃工厂、西班牙帕伦西亚工厂的探访后,首次将来自欧洲的记者与KOL带到亚洲,并将首站锁定中国。

另外,苏伟铭还提到未来一定会有新的合作伙伴加入雷诺的“在华朋友圈”。
中国市场之于一家欧洲企业的战略意义,值得深入地研究与思考。那么,雷诺中国的背后,藏着这家百年车企怎样的野心?
亚洲首站,为什么是雷诺中国?中国市场对雷诺有着独特价值——为雷诺集团在全球市场上提供“速度+技术+成本”的三重解决方案。
这是其他任何市场都无法替代的。
首先,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内需和出口双料冠军;其次,新技术层出不穷;接着,消费者乐于为新体验买单,智能网联功能用户接受度达65%;不仅如此,中国已在电池技术、智能座舱、敏捷开发等领域形成了完备的产业生态,要啥有啥。
全球最强的智能电动汽车云集PK,人才齐备,这让中国从最大市场升级为创新引擎+实验场+健身房。
在智能电动化的时代,所有车企都面临着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三角疑问,技术要领先,产品要可靠,成本要可控。这在传统垂直供应链的研发时代,难以实现,而只有在中国这片土壤,才能尝试创新,进而实现自我革命。
正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所言,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合资企业在中国建立的供应链相对封闭,外资零部件企业占比超80%;但电动化浪潮下,谁能先绑定中国生态,谁就能抢占转型先机。
在这背后是深层次的战略转变,从最早从海外拿来成熟产品简单地导入中国市场,到让中国团队放手去干满足本地化需求,如今到了中国产品和中国经验助力全球总部迭代升级的时刻了。
这是深层次的战略变化,在智能电动时代,中国市场已经在为跨国车企输出经验,贡献价值,实现彼此赋能。
正因如此,Tech World Tour 的亚洲首站果断锁定中国。与欧洲站点侧重技术成果展示不同,中国站以“创新生态实践营”为核心定位,不仅展现硬核技术,更传递一种生态协同的高阶商业模式。
正如雷诺集团首席传播官克里斯蒂安・斯坦(Christian Stein)在活动现场所言:“本次中国站的核心意义,在于直观展示雷诺在中国的生态合作模式及其对全球市场的战略适用性,中国团队通过链接本土生态系统,正为雷诺的技术迭代注入强劲动力。”

对中国市场的深刻认知,转化为雷诺实打实的生态布局,一个立足当下追求效率,一个谋求未来矢志创新的“双引擎”,已悄然搭建起来。
从黄浦江到钱塘江,雷诺中国的双引擎“中国未来二十年将成为全球电动车研发中心,车企需将研发、供应链、采购等环节深度扎根中国,同时通过资本工具实现生态绑定。”今年8月,在一场面向中国汽车高管的精英课堂上,化身教师的雷诺集团中国董事长苏伟铭(Weiming Soh)直言不讳地分享了在汽车技术和生态布局上的实践策略,这也是雷诺在中国战略心法的重要一环。
雷诺在中国,也确实做到了知行合一。
上海与杭州,两座相距百公里的城市,正成为雷诺中国生态布局的两大核心支点。
黄浦江畔的先进中国开发中心(ACDC),是雷诺链接中国生态的技术枢纽。这座2024年成立、2025年初正式官宣的研发中心,目前拥有150名核心成员,其中80%为中国工程师,专注于为欧洲市场开发小型电动车型。
TwingoE-Tech纯电版,正是先进中国开发中心的标杆成果。借助中国供应链的协同力量,这款车的研发周期从传统4年压缩至24个月,目标售价控制在2万欧元以下,预计2026年推向全球。
这可不是容易的事儿,通常来说,即便是企业级重组,降本空间也就在15%左右;而借助先进中国开发中心,相关车型的降本幅度超过了四成,效果十分显著。
如果说上海ACDC竭力攻坚当下量产的效率问题;那么在杭州与中金私募签署的基金合作则以创新驱动布局未来。
7月10日在浙江杭州,雷诺集团旗下安培、中金私募、杭州资本和杭州高新金投签署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合伙协议,聚焦电池、智驾、智舱、软件、具身智能等多个前沿方向,挖掘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投资机会。而据天眼查消息,杭州中金雷诺安培融盛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已于9月2日正式成立,意味着该协议的进一步落实。
从黄浦江畔的ACDC研发中心到钱塘江畔与中金私募合作的产业基金,前者对应速度与成本竞争力,后者对应未来技术与国际市场。雷诺用“研发投入+资本赋能”的组合拳,将中国生态的创新活力转化为自身的转型动能。

这一模式并非孤例,而是合资车企在华布局的主流路径,只是雷诺将其推进得更为彻底。
如今,上海、杭州的“点”与生态伙伴的“线”深度交织,最终形成兼具灵活性与专业性的生态网络,为雷诺集团的全球布局提供核心支撑。不止如此,未来这一生态网络还将向珠三角、京津冀延伸,以便吸收不同区域的创新优势,让中国生态的成果真正转化为雷诺的全球竞争力。
带着中国技术,走向更大市场上海与杭州的“双引擎”还只是起点。
面对全球供应链重构与新技术迭代的挑战,雷诺中国并不满足于“自身转型”,苏伟铭有着更长远的考量:“从战略上看,单纯依赖采购不是良策,资本绑定与国际业务协同才是长久之计”。这种思考,让雷诺的生态布局从本土赋能延伸至全球协同。
主机厂与伙伴从供应关系升级为共生关系,这不仅能加速创新迭代,更是通往再全球化的现实路径。这也是雷诺集团Tech World Tour中国站的核心亮点。
对雷诺而言,中国生态重构了其全球竞争力。通过与中国企业的“下一代合作伙伴关系”(Eco-system Partnerships),雷诺已绑定吉利、东风、宁德时代、敏实等核心伙伴,收获了效率+成本+技术的三重红利。
中国企业则借助雷诺的全球网络,实现“生态出海”,不只是单纯出口硬件,更是输出技术与标准。
雷诺与吉利实现了全球联动。2022年,双方在韩国成立合资公司,首款车型大科雷傲上市四月销量破2.2万辆,联合成立的浩思动力更吸引沙特阿美10%投资。
雷诺更与中国供应链实现深度绑定,2022 年其与敏实在法国设厂生产电池盒(2025 年目标 30 万套产能),宁德时代通过匈牙利工厂为雷诺Ampere供货。由此,中国汽车产业链出海,正从产品出海升级为生态出海。
正如雷诺集团首席技术官Philippe Brunet所言:“我们在中国不仅实现了研发效率的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套将中国市场创新快速转化为国际竞争力的机制。“

雷诺在中国的生态实践,不仅为自身转型找到了突破口,更是为全球车企勾勒出下一代汽车公司的发展路径,形成新的行业共识。
雷诺在中国的生态实践中,“轻资产运营”是最鲜明的标签,也为转型期的跨国车企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它精准切中了当下跨国车企的核心痛点:既要保持技术与成本优势,又要规避地缘政治风险。
雷诺一手做减法,整合了多个低效产能,降低了固定成本;另一手做加法,匹配整合生态资源,保持了对市场的灵活响应。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拥有能力”,雷诺中国选择了更高级的一种玩法,那就是“整合能力”,为我所用。具体来说,雷诺中国通过ACDC整合中国研发资源,借助与中金合作的基金链接创新技术,依托吉利、宁德时代等伙伴完成生产与供应链布局,自身则聚焦品牌运营与全球市场整合。
一个好的船长,需要考虑所有船员,这样才能团结一心走得更远。同样,也只有这样,头部企业才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让整个产业链一起走向未来。
如今的雷诺集团与吉利在韩国、西班牙、巴西的多维合作不是简单的资源互补,而是形成了“技术共创、市场共享、风险共担”的共生关系。吉利借助雷诺进入新兴市场,雷诺携手吉利共同降低制造成本;宁德时代通过雷诺验证欧洲市场技术,雷诺则受益于宁德时代的成本优势。
合作还在继续,10月18日,苏伟铭在与媒体交流的时候透露,还会有其他新的合作伙伴加入雷诺的“在华朋友圈”。外界解读来看,这意味着雷诺集团在中国还会有新的合作对象,好事儿将近。也意味着雷诺在中国的合作模式已经走通,从经验探索走向模式复制。

在这背后,是彼此之间在践行一种“美美与共”的跨界哲学,这取代零和博弈的竞争思维,直接跳出了内卷的陷阱,打破了“车企之间必为对手”的传统认知。这种探索,恰恰也是当下中国车企最需要看到和效仿的经验。
知易行难,如上种种经验,并不容易被照搬其他跨国车企。因为这考验着中国团队的眼光,总部集团的信任,更需要上下一心愿意与时间做朋友,相信“相信的力量”,缺一不可。
在外界看来,作为雷诺集团在中国生态布局的掌舵人,苏伟铭不仅果断砍掉缺乏核心价值的合资工厂,做足“减法”;更通过 ACDC 整合研发、与中金合作基金链接创新,做好“加法”。
这种兼具稳健与冒险的特质,源于他过往带领团队突破转型风浪的成功经验,也让雷诺的生态探索少了对传统路径的依赖,多了破局的勇气。
当Tech World Tour中国站落幕时,相信在欧洲记者的笔记本里,不只是技术参数、炫酷的前瞻技术,还会有中国生态、双向协同等种种关键词。
未来的竞争,不是车与车的比拼,而是生态与生态的较量;未来的成功,不是单一企业的领跑,而是产业链的共同进化。在这场百年变革中,雷诺会用在中国的实践证明:读懂中国生态,拥抱开放协同,才能真正握住下一代汽车时代的入场券。
-
作者 | 李皙寅·花生
编辑 | 黑松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