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财可富司机
老粉都清楚,司机平时扒金融圈的事情,不爱搞虚头巴脑的噱头,毕竟真金白银的市场里,任何玄乎的说法都得经得起数据砸。
最近,社交平台某财经大V的一番言论,实在值得拿出来掰扯掰扯,不然真怕新手散户被绕进沟里。
小红书上,有一位名叫“insummerwefly”的博主,36万粉、90多万获赞与收藏,在腰部财经号里算能打的。他本人自称“实现财务自由的打工人,写个回忆录”。

帖子主要是股市财经有关。前段时间连着吹创新药,粉丝跟着买套了不少;后来又力挺白酒,短期也没见着水花。
就在粉丝快沉不住气的时候,他前两天突然发了篇帖子《说个离谱的事》,说私募好友去调研量化机构时发现,他的账号入选了量化模型追踪监测账号,小红书还有二十多个同行 “入选”。

这话一出,评论区立马炸了。有粉丝机灵得很,说“那咱现在就喊‘卖了创新药’,让量化没法收割”。
司机看到这儿差点笑出声,合着量化机构是盯着他一个人的持仓做交易?这格局也太小了。
果然没过多久,就有个22万粉的财经博主直接开怼。

这话算是说到司机心坎里了。说自己被量化盯上,无非三个心思:提升档次装神秘,说错了能甩锅给量化,还能骗着粉丝进私域买课。末了,还补了句狠的:“我什么档次?量化要盯着我?巴菲特都是公开持仓的,怎么量化苹果?”
更有意思的是,没过多久,insummerwefly就把“被量化盯上”的帖子删了,转头跟粉丝解释:“原本只想就这事调侃一下,结果被改编多个版本流传,说成是量化追踪我。明明评论区说了是模型会追踪很多平台很多个博主观点及评论抓取关键词进入语料库。避免误导,先隐藏了。”

这波操作,倒让司机想起之前扒过的“擦边财经主播”,都是先用噱头拉流量,露馅了再找补。
不少网友也在跟进此事,像insummerwefly说的这事儿,到底有没有可能?司机也就此问了几个身边做量化的大佬。

量化交易说白了就是“用电脑算数据做决策”,核心是模型,数据来源就四类:技术面的均线成交量、基本面的PE/PB、舆情类的新闻热点,还有些杂七杂八的信息。咱一条条看这博主能不能被“盯上”。
先看技术面,他吹的创新药、白酒都是万亿级市场。别说一个36万粉的博主,就是百亿私募经理的观点,扔到万亿市场里也掀不起浪花。这就像你在钱塘江喊一嗓子,想改变潮水方向?纯属想多了。
基本面更不用提,企业估值、营收利润这些硬数据,跟博主的帖子八竿子打不着,量化模型要是靠这做决策,早被市场淘汰了。
唯一沾点边的是舆情数据,但这里有个关键,也就是“权重”。模型抓的是成规模的舆论情绪,比如全市场都在聊创新药政策,这才值得算。单一博主的观点,在舆情池里连“蚊子肉”都算不上,顶多算根头发丝。就像你说自己“参与了双十一千亿项目”,本质不还是花了几百块买东西?
想想看也是,量化机构养一群博士敲代码,每年砸几百几千万买数据,犯得着盯着个腰部博主?真有这功夫,不如多挖点上市公司的调研纪要。
网友们也看乐了,有人表示:“insummerwefly这么做,自曝底牌,也是对粉丝智商的一次大筛选。”

说到这儿,就得提个更实在的事情。这博主用小号卖他的《商业思维入门课程》,168块一套,电子版和纸质版一共卖了2226套,光这一项就赚了近38万。

司机算是看明白了,所谓“被量化盯上”,不过是给自己镀层“量化认证”的金,既显得自己档次高,以后观点错了还能甩锅给“量化干扰”,最后再把粉丝引到私域卖课,一套组合拳打得挺溜。

其实这套路跟之前扒的“6万本金教别人炒股” 的博主没区别,都是用噱头筛选好骗的粉丝。
真正的量化交易,看的是宏观数据、行业景气度、企业财报这些硬货,哪有闲心管博主说什么?要是盯个博主就能赚钱,那量化机构早把所有财经号都买下来了,还轮得着他来爆料?
最后给大伙提个醒:看财经内容别光盯噱头,得看逻辑硬不硬。就像司机常说的,真能赚钱的法子没人会到处喊,天天嚷嚷 “被量化盯上” 的,十有八九是想赚你的课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