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吴忠市一片辽阔的戈壁滩上,中国首个新能源无人化场站——三峡能源宁夏同利第三风电场(以下简称同利风电场)正在安静地运行着。
与传统风电场不同,这里没有了运维人员穿梭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智能设备在有序工作:机器狗正对升压站主变区域进行细致检测,无人机从机巢自动起飞开始对风电机组进行巡检。
百米高的风力发电机在戈壁滩上巍然屹立,而守护它们运行的,是一群特殊的“新员工”——无人机、机器狗和轨道机器人。这里是中国首个实现全无人化运营的新能源场站,正悄然重塑着新能源行业的运维逻辑。
01 智能运维新范式:从“人防”到“技防”的跨越
同利第三风电场自2025年4月启动全智能化试运行以来,已成功实现三大跨越:管理模式从“依赖人工”升级为“人机协同”,运维方式从“人工巡检”转变为“机器巡检”,检修策略从“被动响应”跃升至“预警维护”。
这个风电场采用金风科技GW150-3MW智能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7万千瓦,年清洁发电量超过1.3亿度,已成为智慧能源领域的标杆。
场站应用L3级无人化解决方案,集控中心依托先进的云边协同系统,远程管理近300台智能设备,包括机器狗、无人机、轨道机器人等,全面覆盖场站5000多个巡检点位的运维任务。
02 技术内核:“云边端”架构与智能算法融合
同利风电场的无人化运营得益于三峡能源与金风科技共同开发的“云边端”三级架构协同系统。这一架构成功将资深工程师的“大脑”与风电场的“感官”和“手脚”无缝连接,打造了一个能学习、会传承、可复制的智慧运维系统。
“云端”作为整个系统的大脑,汇聚全国范围内风电场的运维经验、算法模型及大规模算力,通过持续学习不断优化数据处理与决策能力。
“边端”则“承上启下”,既可以对现场设备下达指令,又可以从“云端”调动数据进行本地化训练。“端”负责采集设备运行参数、环境状态等现场实时数据,并精准传输至“边端”。
这些智能设备并非简单替代人力,而是通过深度算法优化和机器学习技术改造,成为适应极端环境与复杂任务的“专业工程师”。
机器狗经结构强化与运动算法训练,已胜任戈壁地区多坡多障的巡检任务;无人机则借助计算机视觉与多模态感知技术,实时监测风机状态、识别风险,成为场站管理的“空中天眼”。
03 产业化应用:从“样板间”到规模化推广
同利第三风电场的成功实践,不仅验证了智能运维方案的技术可行性,更探索出一条新能源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路径。
2025年7月,三峡能源正式发布了行业内首部《智能场站规范化建设推广白皮书》,系统性地阐述了智能场站建设的转型需求、顶层体系架构、核心技术方案、具体实施路径及长远发展前景。
目前,三峡能源已在甘肃、宁夏、青海、山西等多个区域落地新能源无人化场站,并逐步推进产业化应用。
无人化解决方案不仅适用于风电,也可扩展至光伏、储能、氢能等多能互补场景,为实现“人工智能+新能源”跨领域融合提供重要支撑。
金风慧能副总经理马辉表示:“未来,我们的合作模式将不仅局限于风电设备供应商,还会延伸至光伏等其他领域。”
同利第三风电场作为中国首个新能源无人化场站,不仅实现了巡检工时减少3000多小时、安全性提高3-5倍、综合人效提升超过27%的运营效益,更探索出了一条新能源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路径。
随着《智能场站规范化建设推广白皮书》的发布和无人化解决方案在多地推广,中国新能源产业正以智能运维为突破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这场戈壁滩上的“智慧革命”,正为全球能源革命贡献着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