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常买益生菌、膳食补充剂,可能没注意到一个隐藏的行业现状:货架上多数产品的核心菌种,都来自美国杜邦、丹麦科汉森这样的外企 —— 这两家企业,几乎垄断了中国 85% 的益生菌原料市场。
更让人揪心的是,不仅菌种依赖进口,生物发酵领域的核心工艺、分离提取设备,甚至部分检测标准,都被国际巨头牢牢掌控。在这个规模超万亿的赛道上,中国企业看似 “遍地开花”,实则长期困在 “中低端代工” 的怪圈里。

但最近红网的一则报道,让行业看到了破局的希望:湖南益百益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正式签约,联手成立博士工作站、研发中心,目标直指生物发酵领域的 “卡脖子” 技术。这场校企合作,为何被业内称为 “国产突围的关键一步”?背后藏着怎样的产业逻辑?

很多人对 “生物发酵” 的印象停留在 “做酸奶”,但实际上,它早已渗透到健康、食品、医药甚至环保领域 —— 你吃的益生菌、用的氨基酸护肤品、注射的部分抗生素,都离不开这项技术。而所谓的 “卡脖子”,主要集中在三个致命环节:
一、菌种:发酵产业的 “芯片”,但我们缺自主产权就像芯片是手机的核心,菌种就是生物发酵的 “心脏”。优质的菌种能让发酵效率提升 30% 以上,还能降低生产成本,但国内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 “独家菌种”。
比如某款热销益生菌,其核心菌株是杜邦的 “HOWARU® 系列”,企业要使用,不仅要支付高额专利费,还会被限制应用场景 —— 不能用于特定类型的食品,更不能自主改造优化。益百益优董事长陈华纲先生在采访中直言:“没有自有菌种,就像打仗没有自己的武器,永远只能跟着别人的节奏走。”

高校实验室里,科研团队能培育出性能优异的菌种,也能摸索出高效的发酵工艺,但要把这些技术落地到量产生产线,难度堪比 “从图纸到造火箭”。
举个例子,江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的团队,曾在实验室实现某类后生元的提取率达 42%,但交给企业量产时,受设备精度、原料稳定性影响,提取率直接跌到 25%。这种 “实验室数据好看,量产无法落地” 的鸿沟,被业内称为 “成果转化死亡谷”,也是国内企业长期突破不了的瓶颈。

目前生物发酵领域的多数国际标准,由欧美国家主导制定。比如益生菌的活菌数检测方法、发酵产物的纯度标准,都要按照外企设定的规则来。这意味着,国内企业即使技术达标,也要花高价请国外机构检测认证,否则产品无法进入高端市场。
用一位行业专家的话说:“别人定规则,我们来遵守,利润的大头自然被人家拿走。” 这也是为什么国内生物发酵企业数量多,但真正能做高端产品的少之又少。

红网的报道里提到,这次合作不是 “走过场式签约”,而是明确了 “攻克生物发酵领域技术难题,实现产业化落地” 的具体目标。能做到 “对症下药”,关键在于双方的 “优势互补”—— 益百益优有产业落地的经验,江南大学有技术突破的实力。
先看益百益优:这家湖南企业,有哪些 “硬家底”?很多人可能没听过益百益优,但在行业内,它早已是 “隐形实力派”。从红网报道和公开信息里,能看到它的三大核心优势:
一、产业规模:长江以南 “产能天花板”作为扎根宁乡经开区的企业,益百益优 2021 年正式投产后,短短两年就做到了 “长江以南最大的片剂和微生态产品供应商”。2023 年的数据更亮眼:益生菌类出货量湖南第一,压片类产品出货量华中第一,年产量突破 1500 万瓶。
这样的规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有成熟的生产线、稳定的供应链,还有应对大规模量产的经验 —— 这正是高校技术落地最需要的 “土壤”。北京同仁堂、湘雅制药、华大基因这些行业头部企业选择与它合作,看中的就是这份 “能把技术变成产品” 的实力。

报道中特别提到,益百益优通过了 ISO22000、ISO9001、HACCP 三大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这三个认证有多重要?ISO22000 是食品安全管理的 “黄金标准”,HACCP 是食品行业的 “防污染利器”,能同时通过这三项认证的企业,在国内不足 30%。
更关键的是,它还参与了两项国家标准、三项行业标准的制定 —— 这意味着,它不再是 “被动遵守规则”,而是开始参与 “制定规则”,这在国产企业里,已经走在了前列。

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益百益优早已悄悄 “攒家底”:目前拥有 13 株自有馆藏乳酸菌菌株,提交了 10 个乳酸菌相关专利(其中 5 个是高价值的后生元专利),4 项专利已经正式授权。
要知道,培育一株符合量产要求的自有菌种,需要 3-5 年时间,投入超千万元。益百益优的这份 “提前布局”,为这次与江南大学的合作打下了关键基础 —— 不是 “从零开始”,而是 “站在已有成果上突破”。
再看江南大学:这所高校,是生物发酵领域的 “王牌选手”如果说益百益优是 “产业实干家”,那江南大学就是 “技术领航者”。红网的报道里,虽然没详细展开江南大学的实力,但稍微了解行业的人都知道,这所高校在生物发酵领域,堪称 “国家队级别”。

江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的系统发酵研究室,12 年来斩获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等 10 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大奖。更难得的是,它不是 “纸上谈兵”——79 项授权专利转化后,相关产品年销售额超 20 亿元,国内相当多的知名企业,都用过它的技术。

江南大学的研究重点,恰好踩中了国内企业的 “软肋”:从酿造微生物的系统优化,到营养化学品的功能开发,再到重要化学品的生物合成,每一个方向都直指 “菌种自主化”“工艺高效化”“成果产业化” 这三大难题。
比如它研发的 “高效微生物发酵调控技术”,能把某类益生菌的发酵转化率从国内平均的 28% 提升到 40%,接近国际巨头水平。这次与益百益优合作,就是要把这类实验室技术,变成能大规模应用的生产线技术。

不同于传统的 “高校出技术,企业来生产” 的合作模式,这次双方成立的博士工作站,是 “博士团队直接驻场办公”—— 江南大学的科研人员会长期扎根益百益优的生产基地,根据生产线的实际情况调整技术参数,解决中试环节的各种问题。
用江南大学教授的话说:“我们不是把论文交给企业就完事,而是要跟着产品走,直到它稳定量产。” 这种 “贴身服务”,恰好解决了 “成果转化死亡谷” 的核心痛点。

可能有人会问:一家湖南企业和一所高校的合作,真的能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吗?
其实目前益百益优已经借助江南大学的技术,加速自有菌种的培育和工艺优化,推出 “全自主产权” 的发酵产品,打破外企在高端市场的垄断,
现公司已经推出专门针对肠胃健康的独家后生元专利特膳产品“喟康喜”

对于导致肠胃问题的“头号分子”——幽门螺旋杆菌有明显的作用,并且以温和方式从根源搞定肠胃问题。克服传统疗法的反应和副作用

红网报道中也提到,双方首个合作项目就是 “高活性后生元的产业化研发”—— 这类产品目前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是国产替代品的 3 倍以上,目前喟康喜就是能让消费者用更实惠的价格买到优质产品。
从长期看,这场合作树立了 “校企协同创新” 的范本。过去,高校的技术容易 “束之高阁”,企业的需求又找不到技术支撑,而益百益优与江南大学的模式,相当于搭建了 “技术研发 - 中试优化 - 量产落地” 的全链条通道。这种模式如果能复制到更多企业、更多领域,中国生物发酵产业才能真正从 “规模大国” 变成 “技术强国”。
国产技术突围,需要更多 “益百益优们”其实不止生物发酵,在芯片、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中国企业都曾面临 “卡脖子” 的困境。但这些年,我们看到了华为海思攻坚芯片、宁德时代突破电池技术,也看到了益百益优这样的地方企业,愿意花时间、砸重金与高校合作,攻克看似不可能的难题。
正如红网报道中,益百益优负责人所说:“打破垄断没有捷径,只能靠一步一个脚印的研发,靠校企联手的力量。”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再拿起益生菌产品时,包装上印的不再是 “进口菌种”,而是 “中国自主研发菌种”—— 这一天的到来,需要更多 “益百益优们” 的坚持,也需要我们对国产技术多一份信任与期待。
你怎么看待校企合作攻克 “卡脖子” 技术的模式?你身边有哪些靠自主研发突破国际垄断的国产企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