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汪氏家族墓出土的这套蓝色玻璃莲花托盏,无论其晶莹剔透的质感,还是清雅脱俗的莲花造型,都确实令人过目难忘。这套托盏的出土,得益于对汪氏家族墓的数次考古发掘。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插曲,据称它刚出土时曾被暂定为“二类文物”,清洗后其惊人的美感才展现出来,随后被提升为国宝级文物。
它出土于汪氏家族墓群中的第10号墓。有资料进一步指出,这座10号墓的墓主是汪惟孝。汪惟孝是汪世显的孙子,官至荣禄大夫、大司徒,地位显赫。

汪世显画像
托盏的出土地点,关联着一个显赫的家族和一片重要的墓葬群。这片家族墓地位于漳县城南约2.5公里的徐家坪村东南的缓坡上,是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墓葬群时间跨度从1243年到1616年,历经元明两朝,延续了370多年,葬有14代200余人,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三王十国公”。这片墓地也是国内保存最完整、出土实物最具有研究价值的元代墓葬群之一。
汪氏家族墓地的发现颇具偶然性。1972年,漳县因暴雨引发洪水,冲刷导致部分墓葬暴露,此后文物部门才介入并开始了持续的考古清理工作。从1972年至1990年,考古人员对这片墓地进行了多次清理发掘,共清理了29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这套珍贵的玻璃莲花托盏如今是甘肃省博物馆的珍藏,确实是一件备受瞩目的国宝级文物。它的“尊贵”,体现在材质、工艺、审美、文化交融等多个层面,像一颗璀璨的时间胶囊,让我们窥见元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这件托盏的尊贵,首先源于其材料与工艺在当时的极致稀缺性。今天看似普通的玻璃,在古代中国却属奢侈品。在中国古代,玻璃(常称为“琉璃”)的制造虽可追溯到西周,但长期以铅钡玻璃为主,透明度不高、质地脆且易碎,颜色也以绿、淡绿、白色为主。直至唐宋,随着与中亚、波斯等地交流,钠钙玻璃和更先进的吹制技术传入,优质玻璃器皿仍主要依赖进口,多为上层社会所用。正如《红楼梦》中贾府那样的显赫家族,也将玻璃器皿视为重要家什,可见其珍贵。

这件托盏通体呈半透明的普蓝色(或称晋蓝色),色泽纯正,晶莹润泽。这种蓝色调在中国早期玻璃制品中较为少见,更多见于伊斯兰玻璃器。因此,它的材质本身,就暗示了一种异域风情和高贵的格调。
托盏采用模铸法成型,工艺精湛。盏身与托盘皆为一次成型,在当时条件下要求极高的技术水准。胎体内虽含少量气泡,却更显古拙自然之美。托盏整体设计成莲花造型:盏为七瓣莲花,托盘为八瓣莲花。莲花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因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成为广泛运用的神圣、高洁意象。宋元时期,尤崇尚莲花形装饰。此设计将实用器皿提升至艺术品高度。
这种托盏形制由汉代耳杯和托盘发展而来,东晋后成为专用饮茶器具,唐代因茶风盛行而普及。盏承托于盘上,既防烫手,也更具仪式感,是当时精致茶道文化的体现。元代玻璃器皿存世极少,如此完整成套的托盏更是凤毛麟角,堪称元代玻璃器皿中的稀世珍品。

这件托盏最深刻的价值,在于它是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绝佳物证。关于它的产地,曾有“进口”还是“国产”的争论,而现有研究更支持一种 “中西合璧” 的说法。研究人员推测,此盏很可能由元代工匠使用来自阿拉伯地区(伊斯兰世界)进口的玻璃原料,再按照中国传统审美和器型设计制作而成。北宋时已有从阿拉伯地区进口玻璃料的记载。因此,它可看作是古代“来料加工”的产物,凝结了西方的材料技术与东方的造型艺术。
元代皇室组织庞大官办手工业,汇聚了来自欧洲、阿拉伯、西夏、金、南宋的各地工匠。匠籍世代相传,利于技艺积累与创新。这套托盏玲珑外形与明艳色泽,也反映了元代官办手工业的发达及其带来的工艺美术的复兴与发展。

漳县元代汪世显家族墓地位于通往欧亚内陆的关键部位,这些文物描绘了那条四通八达的丝绸之路,诉说着繁荣的往来。拥有此等兼具中西之美的奢侈品,正是汪家显赫身份、财富及其获取域外珍稀物品能力的体现。它不仅仅是一件喝茶的器具,更是一段凝固的历史,承载着时代的审美、技艺与跨越地域的交流,其历史与文化价值使其无愧于“国宝”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