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为什么说看透外包儿女现象,你后半生的好运气就来了

最近,一个原本提供保镖、安全服务的团队转型做“外包儿女”的新闻火了。他们因为偶然的机会开始提供陪伴老人、代买菜、陪医就诊

最近,一个原本提供保镖、安全服务的团队转型做“外包儿女”的新闻火了。

他们因为偶然的机会开始提供陪伴老人、代买菜、陪医就诊、处理家庭琐事等服务,甚至帮助处理养老院内的矛盾。

出乎意料的是,这项服务迅速走红,订单量大增。许多无法常伴父母身边的客户留言感谢,称这种服务解决了他们的“心病”。

这一现象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创新,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深层情感与结构变化。

01

一群身高1米8+、曾经从事安保和反家暴服务的“硬汉保镖”,居然悄悄干起了“外包儿女”的活儿。

辽宁大连的阿灿和战友组建的“雷霆保镖团队”,最近业务画风突变——从威慑家暴男、震慑校霸,转向了陪老人聊天、假扮儿子去养老院“撑场子”。

团队负责人阿凯说,他们所有服务均合法合规、全程录像,绝不越界。

“我们不是打手,也不接暴力单,只做温暖的事。”

为什么会出现“外包儿女”现象?看似新奇的职业背后,是不断增长的现实需求。

截至2021年,我国空巢老年人占比已超过一半,部分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空巢老年人比例甚至超过70%。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流动人口已高达3.76亿。无数年轻人为了事业机会离开家乡,无法常伴父母左右。“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已被现实打破。

大量老年人不与子女或其他家人共同居住生活,面临着居家养老的许多生活不便或困难,甚至是安全风险隐患。

加上内卷化竞争下,工作时间不断延长。数据显示,中国职场人平均每周工作47.5小时,超过国家规定的44小时。工作和照顾家人之间的时间冲突日益尖锐。

这些结构性变化共同造就了“外包儿女”市场的兴起,这不是偶然,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老年人监护问题研究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1611名老年人中,有近80%的老年人担心,若自己出现突发疾病或遇到意外情况,无人料理紧急医疗救治、身后事等相关事务。

02

“外包儿女”现象的核心本质是:情感需求正在成为可量化、可交易的市场商品。

这听起来有些冷冰冰,但却是市场经济深入社会关系的必然表现。经济学家很早以前就指出,市场经济会将越来越多原本不属于商品的东西“商品化”。

这不仅是老龄化社会的产物,更是现代人际关系重构的缩影。当传统家庭结构瓦解,地理距离阻隔亲情联结,市场机制便会介入填补这个真空。

传统中国社会是“关系社会”,依靠血缘、地缘关系构建安全网。但现代社会人口流动频繁,传统关系网功能减弱,必然需要新的方式来填补这些功能空缺。

这不是中国的特有现象。在日本,早有“租借家人”服务,可以租借丈夫、妻子、父母甚至朋友参加婚礼、宴会或其他家庭活动;在美国,专业陪伴服务也已存在多年。

大多数人雇佣“外包儿女”的不是老人自己,而是他们的子女、亲戚。这些人常年在外地甚至海外,心里挂念却无法常常回来。他们不是不孝顺,只是现实让他们分身乏术。

阿凯对此深有体会:“老人真正渴望的,不只是吃穿无忧,而是有人陪伴、有人撑腰,有人守住那份不因衰老而贬值的体面与尊严。”

回溯历史,你会发现这种情感关系的“外包”早已有之。

晚清首富盛宣怀对待佣人早已超越传统封建社会的主奴关系,不仅对待佣人尊重有礼,职责清晰,甚至像对待儿女一样拿出钱来让亲近的佣人接受现代教育。

家中的两位女佣吕葆贞和倪桂珍,后来都创造了非凡的传奇。其中倪桂珍成为宋氏三姐妹的母亲,培育出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下一代。

这种把陪伴自己的年轻仆人当作儿女一样,在时局动荡、激烈变革的晚清乃至民国时期已经不是罕见的个例,某种程度上也是那个时代的“外包亲情”,只是身份属性与今天不同。

03

从商业角度看,“外包儿女”成功抓住了社会痛点,提供了切实解决方案。

这个团队特别欢迎退伍军人和律师加入。退伍军人有执行力,更有自我克制的能力;律师懂法律,会提醒边界在哪里。

这个模式之所以能月入过万,是因为它解决了高价值需求:不是简单的体力服务,而是复杂的情感支持和社会关系整合。

“外包儿女”现象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选择带来了深刻启示。

对于年轻人的择业和择偶,它提醒我们:未来最有价值的工作可能是填补人类情感需求的职业。人工智能可以替代许多技术性工作,但真正的情感连接和人性的温暖却愈加珍贵。

对于中青年人如何更好地孝顺父母,“外包儿女”现象既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启发。它告诉我们:父母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情感上的陪伴和精神上的尊重。

对于中老年人规划晚年生活,这个现象提示我们要构建多元化的支持网络,不能完全依赖子女的陪伴,也不能完全指望市场化的服务,而是要在社交活动、社区支持和专业服务之间找到平衡。

而对于广大中小企业主和创业者,“外包儿女”现象则揭示了未来商业的重要方向:

情感经济将成为下一个蓝海市场。

现代人的孤独感和情感需求正在创造一个新市场。成功的商业模式不再仅仅是提供产品和服务,而是要为消费者提供情感价值和社会认同。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主张,更多地关注人性需求和社会痛点。

这个转型的保镖团队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精准抓住了现代子女的“愧疚心理”和老年人的“陪伴需求”。最好的商业创意往往源于解决自己的痛点,许多企业家都曾分享过这一经验。

04

“外包儿女”服务也面临着伦理争议和操作规范问题。比如以假儿子、假女儿的身份开展工作,是不是属于诈骗;“佯装威慑”如何掌握尺度,避免触犯刑律。

就像一位网友质疑的:“这不算欺骗吗?但好像又很温暖……”

这种道德困境需要行业规范和社会共识来解决。

市场机制不能完全替代真实的情感关系。虽然目前关系商品化趋势不可逆转,但我们仍需警惕其潜在风险。

无论处于什么年龄阶段,都应提前规划未来生活和养老安排。包括财务规划、居住安排、医疗保障等。提前规划可以减少未来的家庭冲突和心理压力。

未来的老年支持系统将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既有家庭成员的亲情关怀,也有市场化服务的补充,还有社区邻里和志愿者组织的支持。

智慧养老技术的发展可能会为“外包儿女”服务增添新的工具和手段,但永远不会替代人类情感的真实连接。

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完善,“外包儿女”服务可能会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成为老年关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05

“外包儿女”现象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层轨迹。

理解这一现象,不仅有助于企业把握商机,更帮助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更好地安排自己的事业与生活,平衡工作与家庭,连接传统与现代。

作为企业老板和创业者,我们既要看到其中的商业机会,也要思考自己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个人,我们既要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也要守护核心情感价值。

因为它关乎我们如何理解这个时代,如何在这个时代中自处,如何连接彼此,如何安顿身心。

希望这篇文章不仅能给你带来商业启发,更能引发对生活本身的思考。毕竟,所有的事业成功,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洞察人心,方能洞察商机;理解人性,方能理解市场。

这不仅是我作为一个营销人和经营者的思考,更是我们在这个时代共同面临的课题。

(全文完)

关注我,更多改变你命运的见识,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