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900 年前王安石就懂 “社保逻辑”:大家凑钱雇人干活,小贩不用关摊了

你每月交社保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900 多年前的宋朝,就有人搞过 “花钱免徭役” 的制度,连街头卖豆腐的小贩都能受益

你每月交社保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900 多年前的宋朝,就有人搞过 “花钱免徭役” 的制度,连街头卖豆腐的小贩都能受益,却被骂了上千年 “扰民”。

更颠覆认知的是,从王安石留下的改革账本里,我们才发现,这场被吐槽的 “变法”,其实藏着最朴素的民生智慧。

一、1069 年的东京街头:小贩的 “徭役烦恼”

1069 年冬天,东京(今开封)的豆腐摊主王二,每天天不亮就发愁。

按宋朝旧制,成年男子每年要服 20 天徭役,要么去修河堤,要么去官府当差,期间不能干活,还得自己带干粮。王二在账本里写:“去年服徭役,豆腐摊关了 20 天,回来老婆孩子快断粮了。”

那时的东京,像王二这样的小商贩有上万人。裁缝张师傅因为徭役错过了秋收,家里的田地全荒了;卖菜的李婶,丈夫去修城墙时摔断了腿,只能靠赊账度日。

就在大家愁眉不展时,官府贴出了新告示:王安石要推行 “免役法”,以后不想服徭役的人,交一笔 “免役钱” 就行,官府会用这笔钱雇人干活。

二、“免役钱” 背后的算计:不是收钱,是 “救急”

王二看到告示,心里犯嘀咕:“这不是变相收钱吗?”

直到里正(相当于现在的社区管理员)上门解释,他才明白。里正拿出账本算:“你每年卖豆腐能赚 5000 文,服徭役 20 天损失 2000 文,交 1000 文免役钱,还能多赚 1000 文,多划算!”

更贴心的是,官府规定,贫困家庭可以少交或不交。李婶因为丈夫残疾,被认定为 “特困户”,不仅免了免役钱,官府还雇她给驿站缝补被褥,每月能赚 300 文。她在账本里画了个笑脸:“现在能养活孩子了,不用再赊账了。”

裁缝张师傅也算了笔账:交 1200 文免役钱,能多做 20 套衣服,赚 3000 文,“比去服徭役强 10 倍”。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免役法推行第一年,东京就有 8000 多户小商贩受益,不少人还扩大了生意。

三、改革里的 “小细节”:王安石的 “民生温度”

王安石的改革,不只盯着 “钱”,更藏着对普通人的体谅。

有次王二去交免役钱,发现官府设了 “便民窗口”,专门帮老人和文盲登记。记账的小吏还会用通俗的话解释:“你交的钱,一部分雇人修河堤,一部分给孤寡老人买米,都是正经用处。”

张师傅记得,有年夏天暴雨,城墙塌了一段,官府用免役钱雇人抢修,还管饭。参与抢修的都是附近的农民,“每天能赚 50 文,还能拿两个馒头,比自己种地强”。

王安石还特别规定,免役钱要 “因地制宜”。南方水稻产区,按田亩收;北方小麦产区,按收成收;像王二这样的小商贩,按营业额收,“不让任何人吃亏”。他在给皇帝的奏折里写:“变法不是为了敛财,是让百姓能安心过日子。”

四、从 “免役法” 到社保:不变的是 “为民” 初心

可惜的是,王安石变法后来因为触动了贵族利益,加上执行中出现偏差,最终失败了。但他留下的 “民生思路”,却影响了千年。

现在我们交的社保,其实和免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凑钱,帮需要的人度过难关。去年我邻居失业,靠失业保险金找到了新工作;楼下的张奶奶,每月能领养老金,不用再担心生活。

这让我想起王安石的一句话:“百姓之安,在于能安其业。”900 年前,他想让小贩能安心卖豆腐,让农民能安心种地;900 年后,我们的社保,也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踏实生活。

真正的好政策,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大道理,是能让卖豆腐的小贩不发愁,让孤寡老人有饭吃,是藏在细节里的 “民生温度”。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的 “民生政策”?如果能和王安石对话,你最想和他聊什么?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