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完这则招聘新闻的时候,心里只冒出一句话: “原来学历越高,门槛越高;但这回,不是你进的门高,而是人家设的门怪。”
近日,有网友指出—— 驻马店市事业单位联考中,新蔡县某岗位招聘条件让人看不懂: 专科不限专业,本科限十个专业,研究生只限四个学科。 同一个岗位,反而学历越高、越受限制。
工作人员回应说:“是领导根据工作需要定的。” 但问题是——谁来定义“需要”? 当“领导说了算”成为解释一切的万能句式, 公平二字,也就成了一种装饰。
一、学历成了“筛子”,但筛掉的不是能力,而是公信力在现实中,我们理解岗位要求可以不同。 但“同一个岗位”对不同学历却有不同的专业限制, 这逻辑本身就像一张倒置的滤网—— 不是在选人,而是在挡人。
专科生不限专业,说明这份工作其实并不挑专业; 而本科、硕士却被设限, 这不是科学选才,而是“人为造墙”。
很多网友调侃:“看来学历太高,也成了原罪。” 但这并不好笑。 因为这背后折射的,是社会结构中最让人无力的现实—— 当规则不透明,努力就失去了意义。
二、“领导定的”,是最无力的解释,也是最危险的信号有人说:“这不就是萝卜招聘吗?” 也许不是,但这种“像”的感觉,本身就说明问题。
我们不怕岗位要求严格,怕的是标准因人而变; 我们不怕竞争激烈,怕的是结局早已注定。
而那句“领导定的”,就像一句冷冰冰的注脚—— 在体制的阴影里,规则常常让位于人情。
这种现象不是个例。 每年都有类似的招聘风波: 公告公开、条件具体,但内情模糊,回应敷衍。 有人说:“总会露出马脚。” 但我更担心的,是我们开始习惯这种马脚。 当所有人都默认“职位有人选”, 那制度的尊严,就只剩下形式主义的外壳。
三、别让“公平竞争”变成“听天由命”在我看来,这件事最可怕的不是岗位本身,而是它传递的价值导向。 它让年轻人觉得: “原来不是努力不够,而是你没走对门路。”
这正是许多社会焦虑的根源。 当一份体制内工作成了“拼关系”的舞台, 年轻人的信念体系就会慢慢崩塌—— 读书、努力、考公、上进…… 这些词还剩下多少真实的意义?
社会的公平,不在口号里,而在每一次招聘细节中。 一场“因人设岗”的考试,不只是毁掉一次竞争, 更是在削弱一个群体对制度的信任。
四、谁强谁上岗,而不是谁亲谁上岗我们不是反对领导制定岗位要求, 但请记住——权力不是“私领域”,而是公共信托。 每一个盖章、每一个条件、每一次限定, 都代表着一份公共资源的分配。
岗位属于公众,而不是“关系圈”; 招聘是筛选人才,不是安放关系。
如果真的有岗位确实需要特定专业, 请拿出具体的岗位说明和工作逻辑; 否则,所有的“领导定的”,都只是挡箭牌。
历史告诉我们—— 一个社会最该警惕的,不是腐败本身,而是对不公的习惯。 因为习惯,会慢慢把愤怒变成沉默,把希望变成无声的迁就。
五、结语:别让“灰色操作”毁了年轻人的信仰感说到底,这件事让人愤怒,也让人悲哀。 我们并不奢望每一次招聘都完美, 但至少要看到“公正”的诚意。
我们也理解岗位匹配的重要性, 但不能接受把“岗位匹配”变成“关系保护伞”。
社会可以有差距,但不能没公正。 否则,努力就成了笑话,清白就成了天真。
我们这一代人,不怕竞争, 怕的是被不透明的规则淘汰。
原创作者 | 欧阳晴风、版权所有 | 克网中国(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