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观众,看《巴黎合伙人》第一期时,一个问题会自然冒出来:为什么合伙人们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搬货、理货、为顾客化妆的样子,比镁光灯前更让人印象深刻?
直到追完这份12期「创业日记」,我认为答案就藏在「实干」两个字中。
你能清晰看到合伙人们身上那份扎实可靠的底色,这是「实干的质感」;面对一个个创业难题,团队迅速想出应对方案、快速破局,这是「实干的价值」所在;也在个人成长与团队协作的磨合中、在国货出海的共同使命驱动下,合伙人们逐渐凝聚起「实干的联结」,所有人拧成一股团队向心力。
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巴黎合伙人》看起来是六位合伙人经营「YAN LAB」快闪店的16天记录,其实更通过「实心实干」成了国货出海的一次实战演练。12个中国品牌借快闪店亮相,汉服体验、中医养生活动成了文化名片,连法国媒体《RGRD PARIS》都称其为「文化交流平台」。

而团队中,专业对口又不遗余力的李佳琦,正是这场创业里最鲜活的「实干样本」——今天我们就以问答的方式,拆解团队和他的实干故事,看「实心实干」如何变成国货出海的底气。
一问:六个人巴黎创业,「群像的魅力」真的只在分工吗?提起《巴黎合伙人》的团队,最先想到的是「各司其职」。
尚雯婕当法语翻译兼收银、李佳琦负责货品管理与产品介绍、张予曦做美妆指导、毕雯珺管后勤、赵昭仪搞宣传、颜安任店长与统筹仓库,每个人像齿轮一样卡准位置;但过程中真正打动人的,是齿轮转动时的配合 —— 不是冷冰冰的分工,是有人扛不住时的搭把手,是难题面前的「专业人顶上」。

最典型的场景,是快闪店刚启动时的「仓库搬运危机」:十几万货品堆在外部仓库,要转运到店面还得快速规划。正当尚雯婕与毕雯珺、颜安围着货堆统计时,李佳琦一到场就拿出了最优方案 —— 按品牌分类、按销量预判分批次进场,连搬运路线都算得清清楚楚。
在大众印象中,李佳琦是一位懂美妆产品、擅直播讲解、能带动销售的「专业主播」,却少有人留意他在幕后对「货品全链路」的把控力。而《巴黎合伙人》完全记录了他从提前预判热销款进场顺序,到精准规划搬运动线,这些仓管细节展现了他的周全,也让大众发现,他的专业不止于镜头前的讲解,还渗透在创业落地的每一个实操环节里。
饭桌上,赵昭仪忍不住感叹「人怎么可以敬业成这样」。这句话里,藏着团队第一次合作就生根的信任 —— 原来真的有人会提前把功课做足、风险想透,把杂乱的难题理得清清楚楚。就像机场出发时,李佳琦塞给大家的美妆知识表、备用翻译器,统统不是「多余的准备」,而是把「让国货好好亮相」的心思,落到了提前准备里。

所以,这群人从「一起干活」到「知心家人」,不靠镜头前寒暄,是一起搬货的汗水,是连夜搭老佛爷分店时的互相打气,是李佳琦说 「拼一把吧」 ,所有人毫不犹豫地点头 —— 分工是骨架,实干的真心才是让团队「活」起来的血肉。
二问:李佳琦的「国货出海心愿」,藏在哪些细节里?回到节目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李佳琦,如果只看「货管总监」这个头衔,很容易忽略他在节目里的「双重身份」:既是合伙人,更是「国货出海的重要推手」。他的心愿是「让这些国货真的被巴黎看见」,而这份心思藏在三个「不只是」里 ——
不只是「会理货」,更会梳理海外市场的需求逻辑。
想想看,十几万货品的分类、库存把控,他做得比专业仓管还细;店面不同柜台上「摆什么、摆多少、摆哪里」统统都是销售关键,因为他知道「货摆得清楚,顾客才会愿意了解」;当法国销售专家来拜访时,他追问「欧洲人更在意美妆的什么卖点」,把对话记在小本子上,转头就调整货品陈列 —— 理货,也是在整理国货对接海外市场的「适配逻辑」。

不只是「会准备」,更能讲出中国品牌的核心价值。
对合伙人团队而言,只有李佳琦是唯一「美妆护肤专业对口」的人。料想到其他合伙人可能对化妆品、护肤品了解不足,特意准备了详细的集训内容;在特邀店员来帮忙时,他第一时间分享品牌故事,教怎么把「薇诺娜的敏感肌护理」「佰草集的草本理念」讲给法国顾客听。所以那些小卡片、试用装,与其说是他准备的工具,不如说是让国货「讲清自己、打动别人」的语言。
不只是「会拼」,更会扛住压力,让国货在国际大牌的重压下破局。
要知道,「YAN LAB」是首个进驻「老佛爷百货」的中国国货美妆柜台,这份「首个」的殊荣背后,是接不住就会淹没在大牌光环里的压力。为了不辜负这份认可,团队紧盯货架安装,全程参与货品上架,认真温习每一个产品的功效和品牌故事,为的就是给国货「撑起腰杆子」。

尚雯婕形容李佳琦「太抓细节了」,他心里清楚,要在国际大牌的重压下站稳,靠的就是这些「别人忽略的细节」—— 他抓的是国货接得住「首个」殊荣、能在海外突出重围的底气,是一份「国货必须站得稳、立得端」的执念。
三问:这场巴黎创业,真的能为国货出海「打基础」吗?讲国外创业,讲国货出海,《巴黎合伙人》的确来真的。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节目收官后,除了「香榭丽舍打卡点」「YAN LAB快闪店」,这场创业留下了怎样的尾调?
这份尾调,恰如李佳琦在节目里反复琢磨的 —— 不能停留在完成一次短期创业,更要在实打实的「试错」里,摸透国货对接海外市场的「可行路径」。
比如「文化+商业」的结合,不能硬推汉服、美妆,可以让感兴趣的顾客先体验中式妆容,再聊背后的草本护肤理念;卖货也得搭配着来,搞中医养生快闪,让法国消费者从「好奇文化」到「认可产品」—— 这是节目中验证过的「软输出」逻辑,比单纯打折更管用。
再比如「应急能力」的积累,解决当下问题只是第一步,沉淀出可复用的经验,才是能支撑国货长远出海的关键。

从开店初期手忙脚乱、顾客排队等待的「体力压力」,到老佛爷分店需连夜搭建、双店运营的「时间压力」,再到让12个国货品牌在异国市场实现有效营收的「盈利压力」,团队每一次咬牙扛过的难题,都像是替后续出海国货踩了「坑」、探了路;而李佳琦梳理的货品方案、对接专家的经验,甚至提升营业额的方法,成了未来国货出海可直接参考的「方法论」,这当然算是有章可循的提前布局。
最重要的,这次国货出海其实是「信心」的具象化。
黄晓明探班后最常说「相信你们可以的」,《RGRD PARIS》称快闪店是「文化交流平台」,海外华人把这里当成「潮流打卡点」,12个国货品牌收获了海外市场对中国美妆的认可与文化共鸣。 一切都证明国货早已不仅是「性价比之选」,更能成为代表国货出海的「文化符号」—— 这才是《巴黎合伙人》最珍贵的贡献,为后续出海的国货,攒下了「能行」的底气。
1号结语《巴黎合伙人》的16天创业落幕了,但合伙人们用「实心实干」铺的路,不是一条只能走一次的「临时通道」,而是一条能被更多人借鉴的「实战路径」。
正如李佳琦在采访中说:「虽然这次只是化妆品和护肤品出海,但未来希望集结各行各业,做集体的内容输出和完整的体系输出」。
不管是梳理货品的细致,还是团队连夜搭店的坚持,不管是应对危机的灵活,还是传播文化的真诚,这些「瞬间」都在告诉世界:中国品牌来了,带着诚意,带着实力,更带着想要对话世界的决心。
那些在巴黎凌晨亮过的灯光、流过的汗水、收获的笑容,终将变成国货以实干叩响全球市场的全新起点。未来,会有更多「YAN LAB」出现在纽约、伦敦、东京的街头,会有更多「巴黎合伙人式」的实干者,带着国货走向世界,让世界看见中国品牌的力量。